代表委员支招托管机构监管 吁政府制定规范标准
【出镜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唐晓青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王利明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张济顺
全国政协委员、儿童文学作家 汤素兰
全国政协委员、昆明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主任 肖燕
学校下午三四点就放学,但家长还在上班。从校门到家门这段“空白地带”如何填补?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走进托管班时,市场似乎解决了家长们的难题。然而,“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的托管机构能否为孩子提供家长所期待的安全和教育,还是一个问题。
如何有效规范和监管托管班?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管,发挥育人作用?如何改善城市孩子生存状态?代表委员进行了深入探讨。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办托管班
“政府必须把托管班管起来,但管并不意味着禁止或者包办。”唐晓青委员认为,政府在处理这类社会事务上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行,该管的要管,该放的要放。“政府不仅要有前瞻意识,而且要科学规划,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如果这些环节都预设好了,托管班会做得很好。”
唐晓青委员建议,政府应该制定托管班和“小饭桌”的规范标准,引导和组织一切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比如非营利性民营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居委会及基层妇联等。同时政府需要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和监管。
肖燕委员认为,政府应该加强青少年活动基地建设,增加对素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的经费投入,改善场地设施,使其发挥更多功能。另外,社区服务也可以尝试增加托管功能,由政府或公益组织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社区设立专门活动场所,聘请教育专家或退休教育工作者担任义务辅导员,让中小学生课余在社区有自己的活动天地。
以法律手段明确托管责任
“就托管班和‘小饭桌’的角色而言,其实家长有这个需要,社会也有市场。”唐晓青委员说,现在城市小学都是下午3点半或4点放学,这个时段多数家长还在上班。在孩子看护方面,学校和家庭之间出现了一个“空白地带”,托管班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
唐晓青委员同时发现,托管班的安全性和规范性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比如托管机构未经注册,日常运作缺乏监管,托管场所简陋,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酿成安全事故。
作为法学专家,王利明代表认为,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明确托管责任。孩子走出校门,家长把孩子委托给第三方,任何接收他们的托管机构都是直接责任人,出了安全问题可能要承担责任,但现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界定托管机构的责任。“托管机构究竟是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还是履行监护职责,应该在法律上明确下来。如果是委托合同关系,要明确合同当事人,这样有利于明确责任。”
另外,对于托管机构提供学生餐饮的情况,王利明代表说,国外中小学对于学生餐饮有严格的规定:营养如何搭配、餐饮由谁提供、提供方应该具备什么资质等。建议适当借鉴国外做法,在学生餐饮方面出台相关规定,这样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事件,也便于明确责任。
“无缝对接”违背儿童成长规律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委员更多地从儿童成长角度看待托管现象。“走出校门,走进托管班,成年人手把手地把孩子交来交去,让他们始终处于‘无缝对接’状态,看上去很稳妥,实际上严重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
汤素兰委员说,家长和学校也有苦衷,这几年发生了多起学生安全事故,全社会对孩子的安全问题都很紧张,甚至有点敏感。平时,学校几乎不组织春游、远足等校外活动;放学后和节假日,家长又因为工作忙把孩子交给托管班,使得孩子的校外生活成了学校生活的延续。
汤素兰委员说:“孩子当然要安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和同伴一起玩。家长和教师不要太短视,也不要太急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成人教育了孩子,而是孩子创造了自己。”
对此,张济顺委员颇有同感。她发现,现在幼教市场畸形发展,针对幼儿园孩子的教材教辅花样繁多,各种兴趣班也应有尽有。“‘幼小衔接’听起来一点问题没有,但实际上成了幼儿园‘小学化’堂而皇之的理由。”张济顺委员说,现在社会竞争已经前移到了幼儿园,这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家长应该保持理性心态,多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而不要只盯着“起跑线上的输赢”。(记者 张以瑾 柯进 高毅哲)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