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杜甫恶搞的不仅是寂寞
涂鸦杜甫恶搞的不仅是寂寞
诗圣杜甫近日被“穿越”了。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登高》一诗有一幅配图,图中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头,面带忧郁。3月23日,一组在这幅画像基础上进行涂鸦“再创作”的图片开始在微博上疯传。涂鸦图中杜甫“穿越”到了现代,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随后有更多网友加入到“创作”活动中,于是杜甫或逛超市,或打篮球,或玩自拍,或成为变形金刚,或变身哈利波特,真是越来越潮,越来越酷。“今天杜甫很忙”,在微博上广人为知。可是这微博上走红的杜甫,还是历史上那个“诗圣”杜甫吗?
文圣孔子都早已被人恶搞过了,现在轮到诗圣杜甫被恶搞,原也不算什么意外。哲人说“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引申一下,一幅恶搞图是一片文化沙漠,一片文化沙漠是一幅恶搞图,似乎也能成立。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放任一股借颠覆中国历史上的诸“圣”炒作自个商品或宣泄一己情绪的暗流恣意涌动,着实是民族的悲哀。
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可以被批判,但不该被恶搞,因为恶搞不是有建设性的“解构”,而只是无厘头的“消解”,恶搞带来的不是一个更繁茂的文化森林,而是一片不断吞并绿洲的沙漠。如果说污染环境以攫取财富是向明天借贷,透支子孙后代的幸福,那么,恶搞古圣先贤以换取眼前的快意是跟昨天决裂,斩断子孙后代的文化根基。
不过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样说肯定会让人觉得是危言耸听。因为社会浮躁的另一面,便是没有人真的想“恶意地搞掉”传统文化,所谓“恶搞”无非图眼前一时滑稽痛快,连“主观恶意”也谈不上。但不可忽视的是,就像没有脊椎骨的生物往往有着最坚硬的外壳,只懂得“恶搞”的充分娱乐化的人群也很可能被自己崇奉的“快乐原则”的坚硬外壳罩住,虽没破坏的“主观恶意”,也会因拒绝而阻断历史的传承。
杜甫的《登高》一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渗透着个人老病孤苦的愁绪,更有着忧国伤时的悲慨。他这“布衣宰相”处境困窘、身份卑微却心忧天下,对这样一位诗人,恶搞他的画像,即便没有恶意,也是思想贫瘠、信仰缺失的表现。
当然,值得反省的绝不只是“创作”涂鸦画像的行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一是教育未能让受教育者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亟需变革;二是社会文化长期在低端发展,有待改善。插图涂鸦,表面看恶搞的是杜甫,根子里是在释放涂鸦者自己的“寂寞”。(洪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