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生源师资经费均存困境 如陷入弱者愈弱怪圈(2)
2教师年龄老化、音体美教师缺乏——
“农村小规模学校应适当增加编制”
教师年龄老化、师资短缺,尤其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缺乏,已成为现行教师编制体制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普遍现象。
这些不能轻易撤并的村小或教学点,办起来并不轻松。汪明指出:“在现行按学生人数划拨经费的拨款模式、按学生人数配备教师的编制体系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是显而易见的。”
吴瑞香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城关镇第三小学分校的两名教师之一。说是分校,更像个教学点,学生人数很少,只有26个人;年级不多,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
但就是教育20多个孩子,今年50岁的吴瑞香和她40多岁的同事一天忙下来,也感觉很吃力。从语文、数学等主科,到音乐、体育、美术等副科,门门课程都要开齐开足;孩子们年龄小,吴瑞香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照顾他们生活起居。
“两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去年有几个老乡要把孩子送到学前班来,我们只好婉拒了。”吴瑞香说,“村子里的老百姓都说,分校的师资配备太差了,希望能够多配几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
不过,根据2001年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我国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教职工的编制标准分别为1∶19、1∶21、1∶23。在这样的编制标准下,吴瑞香所在的学校顶多只能配备两名教师,现在已是满编运行,想再进新教师,从政策角度来说已不太可能。
教师年龄老化、师资短缺,尤其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缺乏,已成为现行教师编制体制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普遍现象。蔡志告诉记者,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按现行编制配置教师,即使是满编运转,也很难有效完成教学工作。
以一所150人的小学为例,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班均25人,按编制算只能配6名教师,刚好每位教师平均承担一个年级的教学工作。一、二年级分别有7门课程,每周25节课;三至六年级有9门课程,每周安排30节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允许教师跨级、跨科授课,教师的课程表还是排得满满的,每位教师必须承担7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
“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老师只能是有选择地教学考试科目而放弃非考试科目,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蔡志说,“对于小规模学校,应该统筹考虑科目、年级、班数、教师工作量和课程门数、课时数上限等,灵活配置教师,保证开齐开足课程,以及教师专业对口,才能够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受益于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的特岗教师计划,以及右玉教育局灵活配置教师的机制,只有68名学生的威东寄宿小学,加上生活教师在内共配备了24名教师,师生比达到了1:3,基本满足了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以及照顾寄宿学生的需要。
王润如说:“24名教师中,有7人是近几年县教育局新招聘的年轻教师。现在学校任课教师中,60%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课程,都由专业对口的年轻教师任教。”
记者从右玉县教育局了解到,威东寄小学生人数虽然逐年下降,但教学质量却在逐年稳步上升,这与其完备的教师配备和较高的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当前城市超编、农村缺编等现象,国家已着手推进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汪明说,“但是,对于小规模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配备,应当实施倾斜政策,在统一标准基础上适当增加编制,满足这些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
3办学经费不足、村小发展被忽视——
“对村小实施特殊的保护与扶持政策”
学校规模太小,按生均拨付的公用经费根本不够用,幸亏村集体帮忙承担了部分费用,才让学校维持了正常运转。
山西省太谷县范村镇象谷小学是一所坐落在村里的村小,全校只有75名学生、7名教师,一栋教学楼、一排平房、一个水泥操场,学校不大,却办得有声有色。
前不久,记者前往采访,还未走近校园,就看到校门口围着很多村民,不是接孩子放学,而是在观看孩子表演武术。随行的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象谷小学的文艺活动搞得特别好,除了武术,学校还开设了笛子、二胡、素描、书法等课外班。”
走进教学楼,只见每个教室都有学生在练习。正在素描临摹的三年级学生肖明告诉记者:“上个学期,我学的是书法,这个学期才报了素描班。”
可就是这么一所特色村小,在几年前的布局结构调整中,当地教育部门还曾因学校人数少、办学成本过高,动过撤并的想法。最后因村民反对,村委会出面揽下学校的冬季取暖购煤以及聘请特长班兼职教师的费用,才幸存下来。
校长杨建钢告诉记者,学校规模太小,按生均拨付的公用经费根本不够用,幸亏村集体帮忙承担了部分费用,才让学校维持了正常运转。
象谷小学的现状,反映出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的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蔡志在针对粤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当地58.6%的小规模学校运作经费不足。
蔡志分析道,与规模较大的乡镇中心校相比,村小或教学点人数少、公用经费少,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保运转的各项费用,如取暖费、水电费、电话费、报刊费、接待费、办公用品采购费等,样样都不能少。这样就使得公用经费不足、使用效率更低。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随着农村办学重心的上移,很多地方的村小或教学点,都已归属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都划拨到中心校,村小或教学点根据需要再向中心学校申请。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使得本就有限的公用经费,更难完全用于村小或教学点的发展。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只重视乡镇中心校,忽视村小或教学点发展,导致小学校长期得不到专项拨款,办学条件无法改善,教学设施匮乏。
学校规模过小,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生源流失,学校规模进一步减小,最终不得不停办或撤并,村小或教学点似乎陷入一种“弱者愈弱”的怪圈。如何才能恢复农村小规模学校往日繁荣呢?
对此,汪明指出:“国家应该通过实施特殊的保护与扶持政策,该保留的学校应当保留,该办好的学校必须办好。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出台了针对小规模学校的保护与扶持政策,如向小规模学校提供额外资金补助,增加农村教师资格条件的弹性,以利于小规模学校教师能够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等。”
3月初,在全国两会上,来自广东的人大代表杨月梅、黄细花也提出,在农村尤其是山区推广校车不现实,山区的家长,更倾向于在村里建学校,而不是让孩子坐车去路途远的中心学校入学。建议充分听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停止农村学校的过度撤并,启动恢复农村学校的建设。(记者 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