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坚持写昆虫日记4年 欲当生物物种科学家
辽宁省实验学校六年二班的邓志奇每天放学后都要翻翻自己多年来记下的日记。这日记可不是普通的日记,里面图文并茂地记录着独角仙、螳螂、甲壳虫等昆虫从孵卵到出生,从日常生活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这日记,邓志奇已经坚持记了将近4年。 “校大队部向我发出邀请函,邀请我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讲讲我饲养昆虫的经历和成果。我得精心准备准备,把我的心得体会和全校同学都分享一下。 ”邓志奇一边整理观察日记和照片、图画,一边对记者说。
这学期,邓志奇俨然成了全校的名人。过去默默无闻的他,现在走在校园里开始有了“粉丝”。同学们向他投去羡慕和佩服的眼神,甚至有同学托在国外工作的父母帮邓志奇带回观察器、微型显微镜等辅助工具。这一切,源于邓志奇在开学典礼上获得 “校长特别推荐奖”。在颁奖词上,校长写道:各种困难未曾让你退缩,你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少年的法布尔!校长正说出了邓志奇的心声,邓志奇告诉记者,他长大后要做一名生物物种科学家,让那些濒临绝种的生物永远和人类共同生存。
说起对昆虫的喜爱,邓志奇最想感谢姥姥。邓志奇小时候在姥姥家生活。姥姥家住沈阳近郊,周围有大片大片的野地。夏天的时候,姥姥经常带邓志奇到野地里玩耍。地里昆虫种类很多,每次看到昆虫,姥姥都要告诉他这是什么,并且讲各种与昆虫有关的趣闻。有一次,他们捕到一只蝉,姥姥告诉邓志奇,每只蝉都不一样,有的黑身红眼,有的绿身棕眼,有的蝉叫声很大,有的蝉会伪装成树枝保护自己。从此,邓志奇每天缠着姥姥问关于昆虫的问题,有时连姥姥也回答不出来了。
邓志奇对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为了观察昆虫的生活,会在太阳下蹲上一下午。父母带他去书店买书,他也专门挑和昆虫有关的书籍。
上学后,邓志奇回到父母身边。城市里昆虫很少,偶尔在树下、草地上看到昆虫,邓志奇总是感到很亲切。 2008年的暑假,老师布置给二年级学生的假期作业是每天写一篇日记。“儿子,既然你喜欢昆虫,为什么不饲养一只,把它的生活习性记录下来? ”爸爸的建议让邓志奇很高兴,当天晚上,邓志奇就在爸爸的陪伴下捉回两只螳螂。从此,邓志奇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观察它们,晚上再把一天的观察结果记下来。当时,邓志奇还有很多汉字不会写,表达不出来的,他就画。在完成假期作业的同时,邓志奇还给螳螂做了一本档案,把螳螂的体长、蜕皮次数、两只螳螂每天交流次数等变化都记下来。后来,他房间里饲养的昆虫越来越多了,每天放学后,邓志奇第一件事就是跑进卧室,与一天未见的“朋友们”打招呼。
邓志奇饲养昆虫很着迷,除了每天用很长时间去观察,还花了不少时间读有关昆虫的书。父母对儿子的学业很担心,邓志奇就与父母达成协议:父母不得阻拦孩子饲养昆虫,发展兴趣爱好;孩子不能因为饲养昆虫影响学习。
一次去书店买书,邓志奇看到书架上摆着一排叫做《昆虫记》的书。信手一翻,他一下子被书的内容吸引了,书的作者法布尔由此成为他的偶像。 “我也要当中国的法布尔,研究物种,做生物学家。 ”邓志奇在心里暗下决心。
时而以昆虫的口吻希望得到人类的爱护,时而把昆虫的交流以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邓志奇的作文经常被老师选为范文。去年暑假结束时,邓志奇递给父母一本册子,封面上写着——《螳螂饲养秘籍》——儿子“出书”了。这本秘籍对于正确饲养螳螂有很大的意义。看着这本儿子废寝忘食埋头创作的书稿,父母很欣慰。他们看到的,是儿子戴上专用手套,在显微镜下耐心等待蝉卵孵出的瞬间;他们看到的,是儿子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螳螂生活习性的资料,积累的大量数据,拍摄了许多螳螂各个时期的照片;他们看到的,是儿子十几本观察日记中提炼出的精华;他们看到的,是儿子饲养观察昆虫后变得谨慎细致,为了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进……
六年级了,学业比以前紧张了一些,但邓志奇表示,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饲养昆虫上,但合理安排好时间,昆虫还得养,观察日记还得记。 “这些都是我的宝贵财富,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出版一套自己的《昆虫记》,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影响和引导像我一样的孩子走进科学的殿堂。 ”
编后语:
这是一篇特别的报道,主人公只是一个热爱昆虫的小学生,没有获过国内外大奖的显赫经历,文中甚至没有提及他是否是个成绩优异的 “好学生”。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有了一个让孩子尽情发展兴趣特长的学校样本,有了一个给孩子充分信任、鼓励与空间的父母样本,也有了一个诠释“热爱是最好的导师”的学生成长样本。(记者/张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