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校“微公益”成学子公益实践 尚存宣传创新困境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4月09日 16:05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在网络时代里,即使你不是国家意志的代言人,不是富可敌国的商界大亨,不是侠肝义胆的慈善事业家,你依然能够以“草根”的身份,践行公益。全民公益的新时代正在走来,“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是伟人”,举手之劳,片刻时间,点滴善行。

  “微公益”虽是一个新词,但对于身处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却一点也不新鲜,他们更愿意将这种公益行为归结为爱和善的本能,而不是某种严肃的事业。为了聆听来自大学生群体的“微公益”声音,本期作者走访了“小题大作”创始人王琛、北京大学振华支教负责人徐艺峰和北京大学爱心社“收衣服”活动负责人于瀛。这些活动要么旨在以青年身份打造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行善平台,要么是学校中耳熟能详的品牌公益标杆。这些“80后”、“90后”的学子,已经在众多的“微公益”实践中历练出对世事的洞察,他们在挖掘人性美好的路上前行并思考,升华了自己,引领了众人。

  七嘴八舌“微公益”  “勿以善小而不为”

  何为“微公益”?大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最常见的回答是:微小的公益行为。作为一个新近被创造出来的流行词汇,“微公益”的完整内涵常常需要人们揣测:是指公益主体的微小?是指公益效果的微不足道?是指公益影响的微弱?

  “小题大作”创始人王琛认为,“微公益”应该是一种兼爱众生的人生态度,“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对这种生活理想的精辟概括。正如李宗盛《凡人歌》中的自白:“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俗世凡人们自顾不暇,似乎唯有“独善其身”,至于兼济天下就只能留给“圣人”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公益”冲破了每个人狭小的生活圈,大家发现自己的举手之劳也许就能雪中送炭。“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小的事情去改变世界,累积起来则是大善。”王琛如是说。

  善虽小,但为善无小事。“微公益”就是要让一点一滴的“善”汇聚起来,形成一股温暖的洪流。爱心社“收衣服”活动负责人于瀛认为:“有的人可能是全身心地投入公益,把它当成事业,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把它当成事业。仅依靠那些把公益当成事业的人去做公益,又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抽出细碎的时间,将行善视为非主业的‘工作’。我相信,如果你尽力的话,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有利有弊的运营平台

  “微公益”虽是民众自发的、从身边做起的善举,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一对一的公益即使可行,也不得不面对效率低下的硬伤。因此,社会上针对“微公益”的平台建立起来,旨在铢积寸累,为广大草根阶层提供爱心传递的通道。平台网站的介入也使得资助方与受助者的互动更为频繁和透明,加强了公益事业的群众影响和舆论力量。

  平台的建立意味着“微公益”从最初零散、随意和无秩序的模式一跃变为有系统、有组织的公益实践,这自然是“微公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此“微”是否仍是彼“微”?运营平台有没有改变“微公益”的性质和内涵?

  振华支教的负责人徐艺峰认为:“我们的支教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但如果形成体系,就必须要有系统性规划。而一旦有了这个系统性规划,就很难说它属于‘微公益’的范畴了。”支教队曾一度遭遇人员流动频繁、凝聚力不足的困境,但徐艺峰认为这就是“微公益”的固有缺陷和特点,既然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又何必强求“好人”做到底?

  许多大学生和徐艺峰的看法一致,认为“微公益”不应该掺杂运营的元素,平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微公益”的内核。“草根、平民也是群体的概念,而不是个人。但一旦个人组织起来变成群体,又必然会涉及刚才讲的体制问题,所以‘微公益’的发展还是有它的困难。”徐艺峰补充道。

  微公益究竟需不需要平台的支持?没有平台的“微公益”究竟能走多远?对这些问题本来也没有标准答案,但从目前的实践看,“微公益”似乎借助平台的一臂之力获得了更广泛的参与和关注。“小题大作”创始人王琛就觉得微博是其开展工作的一件利器:“微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微博本身就是很好的传播方式。”王琛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微公益平台,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不论是网页端还是手机端,只要你想到可以用片刻时间做公益,你就会想到我打造的这样一个平台。这是一个宏观的愿景”。

  “微公益”面面观 “忘”了正在公益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每演示一遍就问张无忌看清楚没有,又问忘记没有,如是数次,直至张无忌最终回答:“全忘了。”忘记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忘记招式,便无招胜有招;忘记公益,则处处皆善举、时时不慈悲。

  在和振华支教负责人徐艺峰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的一个回答竟让大家感动良久。当听到支教经历其实对大学生的简历和未来求职助益不大时,我们问道:“那你们其实是完全利他的了?”徐艺峰听罢一笑,竟反问:“我们有那么高尚吗?”随后说,“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只是为了以后让自己的简历好看。和孩子打交道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很可能一开始就是觉得可以为孩子们做点事情,之后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去做,反而不会想太多。”

  对于徐艺峰来说,公益已不再是停留在宣传材料中抽象又高尚的概念了,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周五去给振华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上几堂兴趣课,课余时间再和学校的老师们聊聊教学方法和改进措施等,徐艺峰在一年的支教生活中过得既充实又快乐。

  爱心社“收衣服”活动的负责人于瀛也有同感,他到石景山区城乡结合部进行回访的时候,发现学生们的旧衣服竟然能帮助农民工解决穿衣的大问题,心里温暖极了。“你到了那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不一样,有很多人是需要你去帮助的。你帮助了他们,心里就有那种满满的感觉,像找到了根基一样。”

  爱心社中还有“资助部”,学生们给山区孩子们打电话一般都是询问最近学习的状况,问资助人有没有收到汇款。“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和那些孩子成为了好朋友。他也会关心你,会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了?’,那一瞬间觉得真的很温暖。”于瀛感慨道。

  心存社会责任感

  王琛认为“微公益”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现代公民应该了解自己对社会的基本责任,而“微公益”正是这种社会责任的外在体现。

  在王琛看来,“微公益”概念的出现意味着社会责任意识之集体觉醒,人们开始将眼光从狭小的“我”身上移开,而投向广大的其他社会个体,并思考“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比如做到诚实纳税,甚至是杜绝随地吐痰,哪一件关乎公众的事情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微公益’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却能聚集起人们正向的力量、向善的精神。”

  社会责任感几乎成为“微公益”的代名词,“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学子们更是将践行“微公益”视为自身责任意识的证明。

【编辑:王慧】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