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焚书维权”事件中反思教育模式
13日,湖北省京山县委发出通告,对京山一中学生焚书事件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暂停李泽新担任的京山一中党委书记、校长职务并立案调查;建议县人大常委会免去刘光瑾县教育局局长职务,根据调查情况按程序进行处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按规定追究党政纪责任。
4月5日晚8时,京山一中不合理收费引发部分愤怒的学生将学习资料撕毁并在学校焚烧,要求学校对乱收费给出解释。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相关人员被处理,可以说,这起校园“焚书维权”事件,以学生们的完胜而告终。
然而这样的胜利,虽然来得畅快,却让人心存忧虑。面对不合理收费以及校方的霸道,学生们不再唯命是从,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固然可以视为一种权利意识的觉醒,但必须承认的是,“焚书维权”多多少少带有以暴制暴的成分,终究算不上理性的维权方式。更要看到,中学生是个极易冲动的群体,这种“以弱胜强”的案例对他们而言可能更是一种刺激,照此发展下去,未必不是一种危险的倾向。近期以来,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几起“焚书”事件,甚至出现了中学生打砸桌椅以抗议学校食堂使用地沟油的事情,不能不说已经发出了警示信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仅仅对相关责任人员做出处理,显然是不够的。除了处理,更要有对事件的反思,剖析“焚书维权”事件发生的根源。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学校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主体。然而我们看到,在一些学校,学校与学生之间则完全异化为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导致话语权的失衡。学生有诉求有不满,无法正常的表达,即使表达了也无法得到学校的尊重,而学校也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而把“创收”当成一项正常的工作来“开展”。
没有理性沟通的渠道,必然会滋生一种紧张对峙的情绪,学生以非常规非理性的方式来维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由此不难发现,真正值得关注的,并非一起“焚书”事件,而是一些学校已经误入歧途的教育管理,而这是就事论事地处理几个责任人所无法解决的。
还应看到,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显然也是滞后甚至是严重缺位的。从事后的处理结果看,校长被暂停职务并立案调查,教育局局长被建议免去职务,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将被追究党政纪责任,可以说性质很严重。令人诧异的是,如此严重的违规事件,教育主管部门居然事前毫无察觉,直到学生以“焚书”的方式引起舆论关注之后,才下重手治理。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学校的“创收”行为是不是因为已经司空见惯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默许?
处理几个责任人,只能暂时平息事件本身,却无法平息公众对事件的追问。更进一步说,假如校园里发生的这些乱象,只能靠学生们“焚书”、舆论关注的方式来解决,那么不仅是学生的不幸,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