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读“高考吊瓶班”背后的焦虑

2012年05月14日 16: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高考吊瓶班”是一个典型缩影,对此不能止于就事论事,必须分析解决深层次原因

  湖北“高考吊瓶班”引起舆论的关注已有时日,不少媒体批评学校的做法。可是,却有不少家长询问,是不是打氨基酸真有用,如果有用的话,也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吊上一瓶。

  这是近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在临考之际,媒体批评的,家长们都似乎觉得不错,别人做的自己也尽量能做一下,生怕某一点考虑不周,导致孩子败下阵来。换句话说,媒体对一些迎考过激做法的报道,有时还“启发”了家长。

  比如,与此类似的,有媒体报道,有家长已经开始考虑在考场附近给孩子租宾馆提前进驻,以便适应环境,一些家长得知后,感慨自己实在太迟钝了,于是立即开始行动。

  这是我国考试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这一次考试的成败,“毕其功于一役”,所以,纵有要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呼吁,家长们是不会理会的。这也是媒体反复批评高考迎考怪象,可怪象并未终结,反而发扬光大的原因所在。

  这些怪象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早在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达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水平。截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可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考升学率的提高,并没有缓解高考焦虑,相比10年前,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高考焦虑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可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并没有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这导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缩小了学生的成才选择,而不是扩大成才选择。概而言之,就是更加强调“一考定终身”。

  我国高考,目前还是采取“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模式(8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和这一模式嫁接),因此,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就关系到考生能进入到哪所学校。而由于过去10年间,高校的分化进一步加剧,考生进入好大学的命运与普通大学的命运迥异。虽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在打破“围墙”,比如实施插班生制度、专升本制度等,可是,在求职就业时,学生们的大学第一学历现在成为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哪怕一名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从专科升入本科,再考进名校读硕士、博士,大家关注的还是他的第一学历。在这种情况下,争取一次考试成功,进入好学校,就成为所有考生及其家庭的期待。相对于进入一般学校,今后再付出很大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学校身份”,在高考前努力付出,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看来,更值得。这也进一步发展为“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国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只有10%左右,如果所有考生关注的都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管教育怎么发展,升学的焦虑将不可能消除。我国考生和家长现在都关注优质的一本资源(全国范围内平均录取率为8.5%),这使得高考焦虑比扩招前的1998年还激烈,当时,考上专科,就已经算得上升学成功,而现在,没考上一本,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没考上大学,高职高专被不少考生放弃。

  记得1999年高校扩招有一个理由是,增加高等教育规模,拓宽升学路径,打破“高考独木桥”,但事实表明,当年的“高考独木桥”变为了“名校独木桥”。这是只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进行考试制度改革、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

  要消除“吊瓶班”怪象,让家长和考生有平常的心态对待高考,我国必须深入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首先,应该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体系。应给学生充分的考试选择权和教育选择权,这包括一年可以选择参加多次考试,每次考试在升学中均有用,学生可以成绩自主申请大学,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近不少内地学生赴香港参加SAT,他们选择SAT的一大理由就是,报一次名可以考三次,可以用最好一次的成绩去申请大学,不像高考,一年一次,成绩只管一次录取,这次考砸了,只有等来年,而且,还打上往届生的标签。

  其次,应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推进高校平等竞争,消除事实上存在于不同教育类型之间,学校之间的歧视性政策。在我国,普通教育要高于职业教育、公办高等教育要高于民办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要高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这种教育的“门户之见”,是违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精神的,如果教育不能平等竞争,教育规模再大,还是难以形成多元的教育选择局面。

  再次,我国应改革就业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为教育的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待遇差距较大,社会福利也不均衡,而进入较高收入、较高福利的行业,大多要求名校学历(除非靠“父辈就业”),这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职业很不相同,这一就业环境,反过来强化了“名校情结”,也制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

  “高考吊瓶班”是我国教育和就业环境的一个缩影,对于这种畸形的现象,不能止于就事论事的批评,而必须分析造成这一怪象的深层次原因,想办法加以解决。要改革我国考试制度、教育管理制度、就业制度,难度确实很大,可是,如果不推进改革,未来出现的就不是“高考吊瓶班”,而会是“中考吊瓶班”以及“小升初吊瓶班”。对此,大家只要想想,现在幼升小的题目居然难倒大学生,就可测算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有多大。 (熊丙奇)

【编辑:姚培硕】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