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班委“有毒”的励志鸡汤
近日,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班的六位班委集体高分考上公务员,分别被省市国税局、工商局、人口计生局、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录取,成为南师大最受人瞩目的班委集体,被称为“最牛班委”。
首先我得恭喜这六位同学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且工作地点在省城,相对丰厚的福利与待遇都在预期中。他们班另外的同学可能并没有这么幸运,毕业于就业优势并不明显的“公共管理学院”,一些人不得不继续考研实现“曲线就业”,再剩下的那些人,可以预料的是,找到稳定工作的也会是少数。散伙饭后,他们的“后大学生活”仍会是令人惆怅的。
所以,对比之下,所谓“最牛班委”,其实更适合用探幽析微的社会视角来观察。它令人惊叹,甚至成为媒体竞相传播的内容,本质上其实不过是说出了两个“真实的大学”:一个是“就业的大学”,在多数人越来越刻板的认知中,衡量大学教育成效的标准就是就业,好的就业形势被简单化地与大学教育画上等号;二是“失去自我的大学”,大学生活本应该是自由之地,是个性成长的土壤,但从“最牛班委”的经历中不难发现,这一切与他们无缘,他们甚至在大一就将自己与公务员考试的风车捆绑在了一起,继而为这单一目标“拼搏”到大四。
虽有工具理性,却无价值理性,正因为如此,“最牛班委”纵然可能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励志鸡汤,但它无疑是“有毒”的。客观的事实是,由于许多应届学生基层工作经验匮乏、高分低行政技能,因此许多省部级以上的公务员岗位已经不再对应届学生开放。与此同时,这六位班委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身的学生干部经历与提前性努力。倘若更多的后来学生遵循这样的轨迹,可能既会失去正常的大学价值熏陶与帮助——和六位班委一样,他们没有过多时间参与到与公务员考试无关的活动;也极可能会最终折戟沙场——公务员招录的高门槛走向基本决定了这一点。
“最牛班委”显然不是更有生命力的毕业励志鸡汤,它甚至会成为“不自觉的毒药”。在特殊的当下,我们的确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更理性而深刻的毕业文化,但现在的问题是,公众不得不接受“毕业文化的黄昏”:一方面,大学本应该是关乎“人”的教育,它承载着重要的心灵启迪功能,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是毕业文化无法回避之重;而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极度严峻,教育投入成本的负累,让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都渴望看到教育投入的产出效应。两者内在的悖论,让实用主义无法选择地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即便那些所谓的就业佳话充满了太多偶然与不可接近性。这正是“最牛班委”瞩目的内在原因。
于一个几乎没有佳话的年代里,我们期待令人砰然心动的成功者。“最牛班委”只是苍白的就业现实反证,在还留存着公众理想与文化想象的大学校园里,我真的不想再看见“最牛班委”的传奇。 (王 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