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签署协议共建江西财经大学

2012年05月16日 11:25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政府签署协议

  两部一省共建江西财经大学

  袁贵仁鹿心社尚勇等出席签字仪式

  5月15日,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在江西财经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江西财经大学。这是江西财经大学乃至江西高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江西财大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等出席仪式。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尚勇,副省长胡幼桃,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谭晓林等出席仪式。副省长朱虹主持仪式。

  袁贵仁指出,两部一省签署协议共建江西财经大学,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对于促进江西财经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财经事业、服务地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江西财经大学紧紧抓住共建机遇,不断提高为全国财经事业发展服务的能力,积极主动地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重、既熟悉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规则的财经高端人才。要以财政事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推出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成果,为促进我国财政金融事业科学发展、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受省委书记苏荣委托,鹿心社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签约仪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部、教育部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鹿心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办好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目前全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6所,为江西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江西财经大学建校以来,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和江西发展的现实需要,扎根红土地、培育栋梁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江西高校的一张名片。这次省部共建协议的签署,不仅是江西财经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次有力的促进。江西省委、省政府将认真履行省部共建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政策、经费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希望江西财经大学紧紧抓住这次省部共建的重大机遇,继续秉承好“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国家建设培育更多的人才,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少春指出,省部共建江西财经大学,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夯实财经教育和人才培养基础,促进财经高教事业创新,推动财经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将借助“共建”这个平台,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江西财经大学,保持、发展江西财经大学与财政系统和财经行业的深度联系与文化传承,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根据共建协议,财政部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学校的指导支持;支持江西财经大学参与国家财政经济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进一步加强与财政系统在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教育部将鼓励江西财经大学申请和实施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江西财经大学的支持力度。江西省将积极支持江西财经大学更加广泛地参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对江西财经大学的支持,积极支持江西财经大学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并在人才引进、毕业生就业、改善办学条件、校园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记者 桂榕 李文亭)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