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排查“网瘾”学生 柔性话题不宜“官方运营”
北京大学一些班级的心理助理(学生干部)最近收到了一封转发自校学生工作部的邮件,要求他们排查班级内有“网瘾”的同学并上报。消息披露后舆论哗然,相当数量的公众认为这是去年“会商”“思想偏激”学生这一制度的延续。
对此,舆情专家表示,类似这种柔性的生活类事件,应当“去官化”,让民间力量协助解决,而不是以官方的强制力解决,否则会引发舆情反弹。
“排查”网瘾还要配额?
近日,北京大学某学院的学生干部收到一封定额排查“网络成瘾”的课题邮件,要求每班必须上报一名符合条件的学生。该邮件中说,接学校学生工作部通知,有一个名为“网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课题9月将运行,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主管,并希望项目结束后,“能形成一个长效的运作机制,以帮助大学生解决网络沉溺问题,促进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首先在微博上披露此事的是一名去年刚刚毕业的北大学生,他在网帖中表示,学校无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分类式的鉴定,更无权把这一权力让渡给学生干部。“由于这一行为受到了学生干部的消极抵制,北京大学学工系统每个院系对上报的人数还有配额规定。”
根据媒体报道,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否认了“上报人数配额”的说法,“可能是中间转达的时候有问题,导致了误会”。该课题组也通过北大新闻网发表声明,称该课题是一个学术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学校是不是管太多了?
尽管北大方面迅速回应,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但此举曝光后,仍然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其矛头指向校方“管理越界”。网友“浮子”就评论道:“北大向以思想自由而著称,正在逐步褪色!”也有网友指出:“网瘾的界定实在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校方能不能准确地判断自己学生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是不是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大部分网友并不反对帮助有网瘾的学生,但对学校“通过正式发邮件的形式,按指标将学生上报”的做法表示不满,网友“宋勇鑫”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有学校介入挺好的,就是不要指标化,很多孩子拉一把就能走出来。”
也有许多网友指出,即使没有“排查”,学校解决学生网瘾的方式仍有不妥,“学校也好政府也好,需要分清管什么事情用什么机制,如果管理的事情本身无妨公共利益,不应轻易使用公共事件的解决机制,网瘾问题大可以让老师辅导员去与学生私下谈心,而不应该给学生干部发邮件。”一名网友这样总结道。
刚性力量有时会酿舆论反弹
舆情分析专家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分析,根据他的观察,网友的支持与反对的比例大体相等。“在北大排查网瘾的事件中,大多数网友都认为是校方的‘排查’,但据后续的新闻报道说,是课题组的‘调查’,媒介印象与真实情况出现了差别,这一点值得注意。”
沈阳教授认为,这两件舆情都属于柔性的生活类争议话题。“这种话题比较微妙,像‘网瘾’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部分寝室卫生不佳也是客观事实,都是现实存在的。然而网友对公权力有天然的警惕,不希望公权力过多介入公民私生活。”
因此,沈阳教授建议,类似这样的事件应该“去官化”,由民间力量来介入,或者公民自我约束,而不能用刚性力量强制解决,否则会引起更猛烈的舆论反弹。 南方日报记者 蒋哲 实习生 郭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