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小学生营养状态调查 三餐结构失调成常态(2)
吃出来的问题
零食依赖、不规律的三餐、不合理的膳食搭配,引发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峰现象”。
“不吃”是问题,“吃”也会出问题。对孩子的营养问题,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女士有着另一种焦虑——儿子小瑞今年17岁,体重已接近170斤。
“早饭和午饭都吃得少,攒到晚饭一顿大吃。三餐不规律对身体危害特别大!”刘女士本人和丈夫都不是肥胖体质,双方家族里也没有肥胖基因,她把问题归咎于不规律的饮食。有一次班级开家长会,她特意留心了小瑞同学的情况,发现全班45个学生,身体过胖的有9人,过瘦的有17人。与其他家长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些问题是“吃出来的”。
一些营养学家将这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并存的情况称为“双峰现象”。在一项对北京市房山区12966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中,营养失调(包含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检出率高达49.48%,这就意味着每两位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位存在着营养不良或者是营养过剩的情况。
“双峰现象”的出现,除了学校营养餐的缺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在饮食安排上过分迎合孩子的口味,导致孩子的早餐充斥高能量、低营养的“垃圾食品”,晚上又是一顿丰盛但缺乏科学搭配的饕餮大餐。
记者发现,在孩子早餐问题上,不少家长认为“吃总比不吃好”。因此,为了让孩子开口多吃,一些膨化食品和快餐成了孩子早餐桌上的常客。事实上,这种早餐策略非但不能达到营养和能量的均衡摄入,反而为慢性病和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埋下了祸根。
晚餐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晚餐补偿孩子,而这种“下足了功夫”的晚餐多是孩子喜欢的菜品,而且以荤菜为主,缺少合理的膳食搭配。令人担忧的是,大鱼大肉之后,孩子们立刻伏案看书,缺少必要的运动,加快了脂肪的囤积。记者对京、津地区两所学校三个班级共112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晚饭之后,从不活动身体”的学生占61%。
另外,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或者出于给孩子加餐的想法,经常带孩子外出就餐。然而,这部分家长很可能没意识到其中所隐藏的“营养陷阱”。亚洲食品信息中心执行主席海伦女士分析认为,外出就餐时,虽然口味上有很大的诱惑,但是烹饪过程和菜品选料未必都健康,厨师为了让菜肴美味可口,一般会添加更多的油脂,而在选料上也以口味为先、营养为后。该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外出就餐已经成为少年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城市儿童每周平均外出就餐7次以上的儿童肥胖率超过10%,而平均外出就餐4次以下的儿童肥胖率只有3%左右。
造成“双峰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超量的零食。记者调查发现,9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经常吃零食,其中以冰淇淋、巧克力以及各种膨化食品、油炸食品为主,甚至有些孩子经常“以零食代餐”。对于零食,家长的心情其实很复杂:一方面,零食确实能让孩子免于挨饿;但另一方面,由于在卫生、营养方面都存在风险,长期吃零食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健康问题。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门口,记者发现,一段不足500米的小巷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大大小小17个小吃摊。下午放学时分,每个小吃摊前都挤满了学生。陈师傅是学校对门杂货铺的老板,让他意外的是,他在杂货铺门口支起的“关东煮”摊位竟然比杂货铺的生意还红火。初三学生小辉是这里的常客,经常在午饭过后过来“加个餐”,“班上80%的人都是靠小吃摊才能熬到晚饭”。言谈间,小辉已经吃完了手里的5串鱼丸,又掏钱买了5串。
小吃摊的卫生情况令人担忧。在准备“关东煮”配料时,陈师傅直接将切好的千张丝摊放在一张塑料桌上,桌面油腻得有些光滑,而一袋袋未拆封的肉丸、鱼豆腐和“关东煮”汤料则直接堆在杂货铺的地上。巷子里所有的小吃摊均是露天操作,车辆经过时灰尘扑面而来,而只顾享受“美食”的孩子们满不在乎。
为了抵制小吃摊的诱惑,很多家长主动为孩子准备零食。小瑞的书包里就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薯片、饼干和巧克力。在来不及吃早餐和不愿意吃学校营养餐的时候,这些零食就成了他的“主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认为,作为必要的营养补充,适量和健康的零食是衔接在餐餐之间的“缓冲带”。但过量的零食会对三餐正常的营养摄取造成冲击,而在选择零食时,只考虑口味,而不兼顾营养的做法,也会造成营养摄取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