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 竞争依然激烈
透视“名校独木桥”
——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招办主任眼中的高招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信息,今年915万高考考生预计平均录取率为75%,然而,在考生和家长心中,高考竞争依然激烈——上大学更要上好大学。“高考独木桥”正演变为“名校独木桥”。应如何理性看待和选择名校?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招办主任。
名声好但合适才真的好
“现在的考生压力更大。以前能上名校很好,现在越来越多考生成了必须要上名校。人的成才取决于众多因素,并非只有上北大、清华才能成才。”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表示,虽然全国高考人数四年连降,但与考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招生的人数相比,仍存在极大差距,需要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同时调整考生和家长的心态。
“除了在上海本地录取率稍高,上海交大在其他省市的招生可以用千里挑一来形容。大家蜂拥考名校,既缘于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介绍,国外大学特色鲜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定位目标性也比较强。而我国高考考生更多的是看学校牌子,在平行志愿录取的模式下,大学以分数高低划分层次,高中以本届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为荣,家长也是如此,即便考生被不适合或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也会选择上名校而非其他高校的优势学科,否则就觉得“考那么高分有点浪费了。”“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招收学校适合培养的、真正有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学生。”
“同济大学的土建、汽车、交通、环境等专业优势非常突出,我们非常希望能招收到对这些专业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而不是冲着学校的牌子来今后转行。”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表示,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特色不了解,对个人兴趣不重视,也增加了选择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