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研究表明自主招生群体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11日 16:4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调查工具及方法

  “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课题2010年在全国高校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出24所可供全国性推断的不同省市、不同层次的高校,同时在校内按年级随机抽样,对所有非毕业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抽样,并通过“邀请函”的形式进行问卷发放。参与院校中共有9所(5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具有国家承认的自主招生权。本研究采用这9所院校的抽样学生数据进行分析。

  上述9所学校在2010年的全国调查中共收回8903个有效样本,其中自招生有768名,占样本量的8.6%,统招生有8135名,占91.4%。

  “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课题组所采用的调查工具是NSSE-China(汉化版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这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自2008年起在美国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卷基础上汉化修订而成的,4年的全国调查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建立起一套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动态过程、以院校改进为导向的大学内部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利用调查数据对自招生群体在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上表现的差异性,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招生制度改革和院校进行自我诊断与制度改进,本文将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既探讨学校对两类学生认知技能培养的情况,也关注两类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分析这两方面因素是如何影响教育产出,即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

  两类学生的学习过程各环节的比较

  在对自招和统招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各环节比较分析之前,先对二者大学期间学业成就进行了对比。目前高校最常用也最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是学业成绩,我们将学生在校期间学术获奖情况也作为重要学业成就指标。数据显示,在学业成绩排名上,自招生和统招生没有显著差异(Sig>0.05),但在获得国际大奖、全国大奖的数量上,自招生的比例显著高于统招生(国际获奖:Sig<0.01;全国大奖:Sig<0.01)。值得注意的是,仅凭这两项指标只能显示两类学生产出的部分差异,但不能说明两类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各自特点。因此,下文将从认知技能培养、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特征等三个学习过程性指标对两类学生群体进行比较。

  (一)两类学生在认知技能训练上的比较

  学校对学生认知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以课程作为主要载体,课程认知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认知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学生对这些认知目标的理解和认同会影响其认知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测量学生对课程认知目标的理解感知来了解其认知技能训练的情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NSSE-China问卷对课程认知目标的测量是基于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理论框架。他将教育认知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我们的调查问卷将之整合为“记忆、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等五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目标。其中,记忆对应“知识”,指“记忆课堂或阅读中的事实、观点或方法”;分析对应“理解”和“分析”,指“分析某个观点、经验或理论的基本要素,以了解其构成”;综合指“综合不同观点、信息或经验,以形成新的或更复杂的解释”;判断对应“评价”,指“判断信息、论点或方法的价值(如考查他人如何收集、解释数据,并评价其结论的可靠性);运用是指“运用理论或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或将其运用于新的情况”。一般认为,好的课程体系应体现认知目标层级的梯度设计,进而实现所有层级目标的合理发展。

  数据显示,在“985工程”高校中,自招生认为自己所学的课程更重视训练学生分析(sig=0.000***,t=4.89,effect size=0.20)、综合(sig=0.000***,t=6.04,effect size=0.25)等高阶能力;在其他认知技能目标上,虽然两类学生差异不显著,但自招生的得分都高于统招生。

  不仅如此,在对学校考试的看法上,两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自招生认为考试考查的是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理解而非死记硬背(sig=0.000***,t=7.67,effect size=0.32),即认为学校更看重考查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这证实了相较统招生而言,自招生认为学校更强调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