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求学,教育公平尚未“站起来”
6月14日,深圳市南山区上百名家长涌进南山区教育局,要求自己的孩子能有学位上学。更有一名家长还带着孩子跪在该局信访办公室门口1小时。对此,南山区教育局承诺,一定会全部解决学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6月17日新华网)。
小学阶段是人接受教育的起跑线,也是教育公平的“起跑线”。深圳市南山区之所以出现“下跪求学”,还是“户籍篱笆”把教育公平拒之门外。以乐观的眼光看,深圳对非深户口子女入学规定,是有条件的公平、渐进的公平,是学籍(学位)与户籍“脱钩”的尝试。可是,在执行规定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说明规定本身或存在漏洞,或执行环节出现偏差,抑或两者皆有。
学籍攥在户籍的手上,教育改革就会被户籍制度所“绑架”。只有学籍与户籍完全脱钩,教育改革与发展才能获得前进的新动力。目前,套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与升学考试上最沉重的“制度枷锁”,便是“学籍依附于户籍”。学籍与户籍“脱钩”,让教育公平“轻装上阵”是“制度松绑”的第一步。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这应该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是“穷人教育学”的承诺与践行,是社会最基本的义务之一,更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但是,由于制度与政策的偏颇,还由于执行与落实上的“跑偏”,让这一最基本权利成为奢望。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遭遇政策与制度的“玻璃门”,有些时候,他们只能通过“玻璃”看得见公平正义,却触摸不到公平正义;只能委曲求全于“量身定制”的子弟学校就读,还要颠簸折腾于“回户口所在地高考”。
下跪求学,教育公平尚未“站起来”。教育公平来源于相关制度与政策的公平。因此,一方面,需要制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决定了制度的生命力;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决定了制度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制度与政策的人性化是大势所趋,人性化制度与政策尤其需要人性化落实。只有制度“站起来”,并且“站”在公平正义之上,坚持执行制度以人为本,人性化才能“站起来”,教育公平才能“站起来”。(巢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