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炒作遭主流媒体普遍抵制 社会理性回归
炒作“高考状元”应遭社会抵制
又到高考“发榜”时。按以往的经验,正值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与往年不同,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发声斥责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一有炒作行为冒头即给予痛击。地方教育部门也推出力举:或屏蔽文理科前十名考生分数,或明确参与炒作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更有云南教育厅厅长罗宗敏发表调查报告,指出历届“高考状元”各自的功业未能与“状元”名号相提并论。这些措施、言论振聋发聩,多年来屡禁不止的炒作“状元”遭遇主流舆论的普遍抵制有其原因。
一是社会的理性回归。今年,主流媒体反炒作的声音各有其角度,但多数都有深刻思考。有文章指出,高中宣扬“高考状元”是为了吸引生源;媒体领头炒作是为了赚眼球、拉广告;少数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热衷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凸显政绩,往脸上贴金。也有人指出,搞选拔自然要看成绩,就会有排名。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拿来热炒,除了根深蒂固的科举情结,还反映了国人文化上的浮躁心态。还有人认为“高考状元”不该被热炒,但也不应该被贬低,关键是大家应秉持一种平常心。
二是公众对这种功利炒作已生厌恶。斥责炒作的有主流媒体,也有广大网民。有人直指媒体要负责,商家要自律,不要把“高考状元”当成提款机。当下有媒体迫不及待推出17个省份高考“状元”汇总亮相,还点了无人上榜的那些省份的名。此事旋即被人指责“媒体不能打自己嘴,一边宣扬不要应试教育,不要炒作‘状元’,一边却挖空心思用‘状元’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四川自贡一名高分考生,成绩还没有核实清楚,就有记者上门骚扰,于是,又被网民们反复调侃。有些地方媒体在舆论压力下改头换面,宣扬“全省第一名”、“全市第一名”,也很快被揪住,讥讽为“变形‘状元’”。
三是社会各界对破解应试教育的愿望强烈。有人批炒“高考状元”连带翻出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一类的所谓“成才书”,指斥都是炮制应试教育偶像的低俗游戏。还有人提出,要深挖炒作“状元”的根子,即应试教育与唯分数的单一评价体系,化解之道是拓展多元化的升学渠道,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
社会主流舆论抵制炒作“高考状元”的声音,对教育界尤其是高校来说也是一番警醒。按以往经验,炒作还将伴随录取过程,包括事后一些高校炫耀自己猎获多少“状元”。高校是高考的利益相关方,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大学的职责在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智慧,其价值不在于招到几个“状元”,而在于毕业生的贡献与影响,通过毕业生、研发成果与理性批判推动社会进步。如果大学也参与“状元”炒作,为抢“状元”而互挖墙脚,为多进几个“状元”而沾沾自喜,那就失掉了作为大学起码的格调与品位。
总之,随着社会逐渐回归理性,炒作“高考状元”正在被社会抵制。(陈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