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双胞胎携手考上大学 三年买过一套新衣(图)
核心提示:村里的双胞胎双双考上了一本线,联欢这个小村子炸开了锅。
双胞胎两兄弟都是学理科的,哥哥陈龙考532分,弟弟陈虎考494分。
兄弟俩的成功,让当地村民惊奇地发现,两年时间,这户人家的四个子女全考上了大学。
双胞胎父母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在村里的家长。这个家庭的大女儿去年考上了毕节学院,二女儿今年上了二本线,一对双胞胎儿子考上了一本线。
不少家长开始反思,作为父母,该留在孩子身边陪他们成长,还是让孩子留守在家外出挣钱?
父母孩子责任明确
这对双胞胎生于1993年8月,容貌和性格都极其相似。
他们几乎同时感冒,同时上厕所。有时候连父母都难以分清谁是陈龙,谁是陈虎。
他们四五岁时,哥哥意外摔了一跤,撞破了额头。伤好后,额头上留下了包青天式的“月亮”。后来,这个“月亮”被大家当成了区分孩子的记号。
陈龙、陈虎的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打乒乓球和篮球。略为不同的是,哥哥性格稳重,弟弟的性格开朗些。
小学和初中,兄弟俩都在同一个班。
中考时,哥哥比弟弟多三分,双双考入了毕节市民族中学。
双胞胎儿子才几岁时,陈帮能就患上了风湿关节炎,两个儿子在10岁左右,就和两位姐姐、母亲一起做农活。
“上初中后,这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周末或者假期就非常勤奋地干农活,长得一模一样的弟弟牵牛给哥哥犁地,大家看上去觉得非常有趣。”爷爷陈兴礼特别自豪。
在农村人看来,能读书,还能干好农活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陈兴礼认为,孙子陈龙、陈虎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陈龙和陈虎上初二时,假期中就承担了家里最重的农活,陈帮能觉得孩子们特别懂事。到了孩子读初三时,他的病渐渐好了些,于是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让孩子们多些时间学习。
前几天,双胞胎考上一本的消息传回老家后,整个联欢村民组炸开了锅。
当地不少家长慕名前来陈帮能家串门,顺便问问他两年不到家里出了四个大学生的教育经验。
这时,陈帮能难掩心中的喜悦,他笑着说:“也没啥经验,我经常打电话给孩子们,让他们专心学习,不要担心家里。至于读书用的钱,是家长该操心的事,孩子们关心的只有学习。孩子和家长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责任。”
暗自较劲的“海尔兄弟”
在陈帮能心中,这对儿子就像动画片中的“海尔兄弟”一样,勇敢、勤劳、乐观。
三年前的中考,哥哥的考分比弟弟多了三分,这让陈虎一直耿耿于怀。
“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父母,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为什么我就比哥哥差三分呢?”陈虎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超过哥哥。
陈龙认为,自己虽然只比弟弟大一点,但毕竟是哥哥,一定要体现出哥哥的优势,在学习上成为弟弟的目标。
就这样,兄弟俩在读书上暗自较劲。
进入民中后,陈龙读高一(12)班,陈虎读高一(7)班。两人将闹钟调到了凌晨6点,闹钟一响,就立即起床学习。在夜里,也要学到晚上12点以后,才睡觉。陈虎说,有时候自己想偷懒一下,但看到哥哥在学习,也不敢松懈。
第一学期考试下来,哥哥总分仍然比弟弟多几分,这让陈虎很不服气。陈龙感觉他所在的班级学习气氛较好,于是想让弟弟也来自己的班级。
怎么办呢?
陈龙想,去找校长吧。
从农村刚来城里的学生,去找校长需要很大的勇气。
他记得走进校长室时,整个空气都紧张了,好一会说不出话来。
“我被领导的气势吓住了,后来我还是结结巴巴地说出来找他的原因,因为我的内心有种坚持和反抗,我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话说出来。”陈龙说。
按照学校规定,学生不能随意调换班级。第一次,校长没有同意,后来,他又去了第二次;再后来,弟弟陈虎也去求校长;一来一往,次数多了,校长和老师们都被这两兄弟感动,就让陈虎也读高一(12)班。
在一起读一个学年后,面临分班,兄弟俩就被分开了。
哥哥读14班,弟弟读9班。每次模拟考试,弟弟总差哥哥几分。但弟弟一直想,高考时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过哥哥的。可是成绩下来,哥哥532分,弟弟494分。
“我的英语比哥哥略差,今年高考,我努力考了110多分,以为超过了哥哥,可是他竟然考了120多分。我们相差38分,主要就是他的数学和英语分数比我略高。”陈虎有些无奈,这个哥哥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直都处于“无敌状态”。
高中只买过一套新衣
陈龙的班主任严子超和陈虎的班主任郑刚都说,这对双胞胎穿着非常朴素。夏天穿T恤和运动裤,三年的冬天,他们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没啥变化。
两个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很刻苦,很有礼貌。陈龙和陈虎都是走读,晚上学校有三节自习课,他们可以不上第三节,因为第三节课到晚上10点多,可是这两个孩子坚持上完课再回去,非常刻苦。
陈帮能告诉我们,“海尔兄弟”上高中后就没买过衣服。
他们最新的衣服是,三年前去毕节读书前,在撒拉溪街上花两百元买的两套。没有想到,这两个孩子就穿着这套新衣加上初中的旧衣服读完了高中。“我好几次说给他们买衣服,他们都不干,说与其买新衣服,不如给点钱买学习资料。”
陈龙说,毕节民中里许多同学都是农村去的,大家并不攀比衣着,大家看重的是学习成绩。“我们班主任严子超老师老家是威宁的,他穿着非常朴素,经常讲他小时候走出大山的艰苦生活。老师都穿得朴素,我们也就不会要父母买新衣服了,能穿就行。”
他说这话的时候,父亲陈帮能眼里泪花打转。他说:“这是孩子们懂事,知道家里经济困难。”
陈龙则笑着说:“是衣服的质量太好,穿不烂。”
“对!都三年了,看起来还像新的。”陈虎补充说。
陈帮能家去年一年的总收入是6000元左右。虽然读毕节学院的大女儿在学校申请了助学贷款,可每月给她400元左右的生活费,基本用完了。
二女儿和双胞胎儿子读高中的费用,主要靠借。
陈帮能家修的四间平房已经十多年了,可是至今房屋里面连石灰水都没刷过,看上去黑不溜秋的。
前几年,同村一些将孩子留守在家外出打工挣了钱回来的人建议他:“你应该和我们一起外出打工挣钱,把房屋装得漂亮一点。”
陈帮能摇了摇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
他知道,如果自己外出打工了,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成长过程中会非常艰辛,甚至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歧途,这样的例子在农村比比皆是。
决不“留守”的双胞胎
谈到对留守家庭的看法,双胞胎兄弟异口同声地说:愿和父母一起劳累,但决不留守在家。
联欢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双龙村,和全国不少农村一样,村里有许多壮年都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留守在家。
陈帮能认为,自己的孩子们虽然苦一点,但他们知道父母是在为他们含辛茹苦,他们更能静下心来学习。
孩子们从撒拉溪中学考入城里的高中时,陈帮能心里暗想,自己选择留在家里抚养孩子是对的,孩子们的高考成绩证实了这一点。
陈龙说,虽然自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但由于父母在家有坚强的精神支柱,在学校,并不感到自卑。“我们和同学比可能穿着没他们好,但我相信好的穿着将来会有的,我们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的体魄,他们可能没有。”
严子超说,和留守在家的学生沟通时,也要小心翼翼,担心一些小细节伤了孩子们的心。
即便他们做错了事,也要心平气和地沟通。作为班主任,他经常利用早晚自习课和学生们聊天了解学生们的想法,时间久了,同学们私下都叫他“超哥”。
他说,用这种方式,引导那些性格孤僻的孩子们,让他们认真学习,知道父母虽然在外,但还是老是在关心他们,通过聊天,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事。
这对双胞胎考上一本的结果颠覆了当地一些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观念,以前一些人认为大学生难找工作,因此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对比当地同龄人的处境和双胞胎今天高考的成功,一些家庭明白,钱或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然后积极乐观走向社会。
最直接的影响是,得知双胞胎考上了一本后,陈帮能的三弟家直接搬到了毕节城里,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从小学就接受城里的教育。(贵州都市报 首席记者 吴华 图/记者 邱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