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生源下滑倒逼高教改革 寒门子弟上重点比例下降(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05日 09:50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普及化时代呼唤高等教育“放下身段”

  从正面意义来看,生源下滑带来的是适龄人口毛入学率的提高。随着适龄青年毛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告别精英化,当前正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特殊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奉行数十年的精英教育模式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社会公众不再“仰视”高等教育,而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对高等教育的第一要求,高等教育又如何尽快放下身段,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口对路的人才?这便是高教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不再“高”人一等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学龄青年(18岁~22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毛入学率在15%至45%之间为大众化教育,超过45%为全民高等教育即普及教育。根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的数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对于北京、上海、江苏等一些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市而言,这一数字已超过40%。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到2020年,中国教育将是惠及全民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公平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近2亿人。

  部分地方的目标更是超前国家的总体目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近年来曾到多个省份考察当地的教育规划。他告诉半月谈记者,根据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规划纲要的测算,到2020年全国的大学生毛入学率将达到49.5%,其中最高的省份达到65%。这表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时代已经越来越近了。

  然而,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与数字反映出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的是,我国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还显得相当滞后。特别是很多大学不愿意放下身段,总觉得高人一等。以这样的理念教育出的学生,难免有着较强的精英意识。可当他们进入社会找工作时,市场又残酷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认为,精英式的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是我国许多高校的“通病”。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唯”就业导向,在培养创新人才和跨学科人才方面表里不一,“口号多,实绩少”。

  学生能否学到能力是关键

  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学历的价值正不断降低,个人能力则成为唯一的人才衡量标准。事实上,能不能学到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才真正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能否在社会上立足。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认为,生源下滑“刺痛”了我国高等教育,而普及化时代逼近更为高等教育改革打了一针“催化剂”。近忧远虑之下,高等教育应及时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建设。

  山东省齐鲁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周卫勇认为,前几年的大学扩招浪潮也是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许多高校顺时应势走规模扩张之路无可厚非。当时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拼规模、拼校园上,多多少少忽视了办学质量的跟进。而当下形势已变,过去被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简单的“通才式”教育就是典型问题。一些大学生向半月谈记者反映,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他们几乎什么都要学,但很明显一些知识无助于提高专业能力,为了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却又不得不学。这让很多大学生困惑不已。

  对于学生的困惑,一些高校教师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在扩招的大背景下,一些本不具备实力的大学拼命增加学科,抄袭一下别的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开课,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也无特殊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不同专业之间培养出的学生也无太大差别。这样的学生进入市场后,显然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事实上,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纲要》的表述非常到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紧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学校办学体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没有活力……《纲要》在第十八条至二十二条给出了解决之道,其中二十二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高校办出特色”都是新增的内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针对性非常强。陈小虎说,尽管国家导向非常明确,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大学或者未能完全转变观念,或者面临体制机制上的阻力,还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出发设置专业、培养学生。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早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们呼吁,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放下身段适应这一变化,为社会培养适口对路的人才。《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这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批院校正围绕《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理念,改革教学方式,积极适应社会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先后进行了四项重大改革:提出“2+4+X”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工程坊”,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倡导“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这“四部曲”就是用实践来回答: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教育在西安交大特定校园文化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四部曲”贯穿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实践、管理、文化”全过程,形成对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思考和实践。

  陈小虎表示,与那些承担众多国家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对于金陵科技学院这样的一般学校而言,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服务领域在哪里,这些都需要给出答案。金陵科技学院直接瞄准南京急需的软件人才、文化产业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要求所有老师都要在社会上找到连接点,否则该专业的设置就是多余的。(半月谈记者 蔡玉高 许祖华 喻珮 郑天虹)

【编辑:曹昆】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