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返乡养牛带乡亲创富 曾遭父威胁反对
“大别山牛倌”贺根
——90后大学生的农村创富梦想
6月28日,罗田县白莲乡覆钟地村,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揭牌。
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冒雨赶来。拥抱着合作社理事长贺根,吴天祥说:“孩子,有了你,这片土地就增添生机。”
十里八乡的“牛倌”也来了。从今天起,他们的致富渴望与眼前这位90后大学生的创富梦想紧密交织。
“爸,我要辞职回来养牛。”8个月前,接到儿子贺根的电话,贺国刚撂下一句狠话:你敢!要这样我只当没你这个儿子。
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贺根的同学也不能理解。班长、学生会副主席、党员,还没毕业就被学校聘为教师——在同学心目中,他应该有另一种人生。
打过电话一个星期后,贺根回到覆钟地村。晚上,激烈的争执。之后,贺根暗地找来父亲的朋友出面调停,又让远在浙江的女朋友做母亲的工作。
贺根知道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以往每次回家,父亲都感叹,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老人、孩子没人照顾。他抓住机会与父亲沟通:“大家都往城里跑,农村咋办?”“我回来创业,你们将来老了,我可以在身边照顾你们。”
贺国刚让步了,答应让贺根试一试。2011年12月,第一批小黄牛买回来,贺根开始“牛倌”生涯。
考验,一环连着一环。
割草,运饲料,铲牛粪,繁重的体力活,贺根独自承担。贺国刚想看看儿子是不是块创业的料,贺根也明白:父亲在掂量自己。
每天早晨5点半,贺根准时起床。伺候60多头牛“过个早”,工作量有多大?6月15日,武汉高校的大学生到贺根家中体验,5个同学喂完60多头牛,用时1小时26分。平时,贺根一个人完成这个工作,也就两个小时。
喂完牛,匆匆扒几口饭,贺根开着刚买回来的二手小货车出门,去26公里外的县城河道割草。一天下来,贺根和同伴两个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还得一担担从河道里挑出来。50多公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贺根体验到了钻心般的疼痛。
摸黑赶回家,还得给牛喂水,整理牛舍,准备第二天饲料……忙完这一切,深夜11点多,覆钟地村已看不到农户的灯光。
一个月下来,贺根体重减了十几斤。看着儿子玩命的劲头,贺国刚夫妇知道儿子不是心血来潮,是真心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在父母支持下,贺根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10头。
父母的加入,让贺根松了一口气。不过,新的矛盾又来了。在贺国刚看来,自己养牛经验丰富,贺根应该听他的,贺根却认为父亲的一些“老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得按照现代化的理念养牛。
争执中,双方慢慢发现:老子的“牛经”挺管用,儿子从书本、电脑上学来的东西也很有道理。
与大别山深处其他山村一样,覆钟地村一半以上的人常年在外打工。村支书贺爱林形象地介绍:在江苏江阴市新桥镇,不用找,走错了路都可以遇到老乡。“我就是要带个头,让家乡的年轻人看看,回农村也可以有番作为。”贺根说。
春节,贺根挨家走访打工回来的乡亲,寻找“同盟者”:“我一个人养1000头牛很难,100户养就很容易。”“我们要创自己的品牌,在大中城市建连锁店。”“我们可以让大别山小黄牛走进全国各大超市。”
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激荡着平静的山村。在外做了12年服装生意的余科准回来了,投资20多万,养了30多头牛;打了十几年工的姚达军一下子养了80多头,不仅将自己的5亩地全部种上牧草,还租种了5亩多地……
很快,贺根的身边就集结了37个养牛户,养殖规模达到780头。贺根开始谋划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有了合作社,不仅可以低价团购饲料、小牛和设备,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规范养殖技术标准,打造“大别山土黄牛”品牌。
贺根为合作社取名“民生”,寄托了他的两个朴素愿望:一、依托合作社,带领家乡父老创业、致富,二、为社会提供绿色原生态的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