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探访:挖掉真正的“穷根”
中新网石家庄7月14日电(鲁达 肖光明 崔涛)“像他们那样的装修活儿,现在我也能干。”指着不远处楼房里几名正在粉刷房屋的工人,42岁的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杨家台村村民李松琴说。
李松琴是一位16岁孩子的母亲,儿子祁春雷在灵寿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计算机。去年9月份,她和丈夫祁合祥一起到儿子读书的学校,参加了官方免费提供的建筑装修技术培训,原来对建筑装修一窍不通的李松琴学会了粉刷房屋墙面。祁合祥原来打工时,只能做些和泥、搬砖之类的粗活,几个月的学习之后,现在已经学会砌墙。“和以前相比,每天可以多挣几十块钱。”祁合祥说起来十分知足。
目前,李松琴正在县城找相关工作,甚至想跟丈夫组建一支装修队,自己当老板。而在此前,李松琴只能在自家仅有的7分耕地里种玉米和山药。她还计划挣钱后,在县城里买一套房子,彻底变成一个“城里人”。
太行农民出现技能学习潮
同一时间,360多名河北灵寿农民到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了建筑装修、中草药种植等技术。像李松琴这样“母子同学”、“夫妻同堂”的例子,据说在当地不在少数,官方也津津乐道。在太行山采访的日子,记者发现石家庄西部山区6县中,灵寿不是唯一对农民实施免费技能教育的县,赞皇县32岁的“学生”吕常娥也是受益者。
吕常娥的家在太行深处的赞皇县嶂石岩乡软枣会村,2006年曾在村里办过幼儿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办。明显感到知识不足的吕常娥,在得知赞皇县职业教育中心可以免费学习学前教育课程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成为学前教育115班的学生。课堂上,吕常娥系统地学习了音乐乐理、钢琴、舞蹈和英语发音等教学知识。
目前,吕常娥结束了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已在两所同时向她发出“邀请函”的幼儿园中选择了一家。实习期间,她每个月的工资是1000元。“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回到村里办幼儿园。以我现在所学的知识,肯定可以将幼儿园办好。”吕常娥说。
据赞皇县职教中心副校长白贞彬介绍,2011年,借助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优惠政策,赞皇县山区五乡(嶂石岩、黄北坪、院头、土门、许亭)学生在赞皇县职教中心学习时,不仅可以免除学费,而且每人还可以领取3000元国家助学金。
“不交学费,还可以得到助学金,优惠的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山里人加入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队伍中来。学习到了技术的山里人又能很快在城里找到工作、挣钱致富,这也激发了更多的山里人来学习技术。”白贞彬说。
另据赞皇县职教中心招生办主任刘月玲透露,学校去年招收的200多名学生中,一半以上来自贫困山区。虽然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但已有100多名山里人打电话进行了报名。
长远的脱贫之路
“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儿上战场……”在河北太行山,至今流传着“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故事,传唱着感人泪下的《西柏坡拥军小唱》。
有“华北脊梁”之称的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抗日的主战场。太行山下的石家庄是解放军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所属平山县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驻地,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此指挥了三大战役,进行了建设新中国的准备,并提出了“进京赶考”。
多年来,尽管国家和省市先后在太行山区实施了综合扶贫、产业和项目扶贫、“雨露计划”等多种扶贫工程,然而直到今天,河北太行山区依旧贫困,仅石家庄西部山区6县中有4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石家庄西部山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村还有820多个。
2011年,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启动,该工程涉及该市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的45个乡镇,覆盖人口60万人。
最先受益的是山区的孩子们。石家庄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共有18431名孩子到新建、改扩建的寄宿制中小学读书。今年,西部山区6县将完成剩余的28所学校的在建项目,再次解决2万余名山区学生免费住宿问题,使他们享受城里孩子几乎均等的教育。
对于实施这项工程的初衷,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表示,“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他认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这样做可以使山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逐步引导山区人走出大山,到城镇安家置业,走上彻底脱贫致富的路子。”
什么是真正的“穷根”
中新网记者在太行山走访的日子,发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不仅重燃了孩子们的梦想,也给家长们带来了观念的冲击。受访者纷纷表示,石家庄西部山区之所以至今贫困,有交通和信息闭塞、资源贫瘠、处于省会生态和水源保护区域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深山区百姓观念落后,教育基础薄弱,农民缺少脱贫致富的本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深山孩子缩短了披星戴月的上学路,也让家长学习一技之长成为可能。
“观念的贫穷最可怕。如果不学习一门技术,简单地依靠山区原来的耕作方式,永远改变不了贫困状况。”灵寿县职教中心校长樊春华说。这位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校长,对山区多年来一直贫困的原因有着自己的理解。
樊春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石家庄市一家企业为了帮助贫困山区致富,给灵寿县部分贫困村赠送了一批优良种羊,希望繁殖成群后带动山里人脱贫致富。但种羊刚刚长大,还没等生下小羊羔,就被村民吃掉了。
学习改变命运,不仅仅针对孩子。越来越多的山里人,像李松琴一样通过学习一项技能而改变贫困状态。灵寿县教育局局长马进伟说:“目前,不仅山区学生可以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只要学生家长想到城镇就业,同样可以免费接受培训。”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激发了山里人主动学习知识技术的欲望。学到了技术的学生在找到一条致富道路之后,又可以带动更多的山里人学习知识技能,从而整体脱贫。”赞皇县职教中心副校长白贞彬说。
吕常娥的同班同学侯爱丽,看到6岁女儿表演在县城幼儿园里学到的舞蹈时说:“城里幼儿园老师能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现在我也可以。”
磨子沟,不同的梦
“山区贫困有各方面的原因,但真正的穷根是教育落后、群众观念落后。山区彻底脱贫致富,必须首先挖掉这个穷根,实现精神‘脱贫’。” 平山县上观音堂乡磨子沟村年轻的村支书梁新科说。
走出大山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但梁新科是个例外。1987年出生的他,目前是河北省最年轻的村支书之一。大专毕业后,他重返太行深山古村落磨子沟,正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发展村里的旅游,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磨子沟曾是声名远播的“神仙村”,山上有瀑布,瀑布下是香火旺盛的三仙庙。但多年来虔诚的祈福并没有给磨子沟村带来富裕,因为偏僻闭塞和多年的贫困,外村的姑娘不肯嫁进来,小伙子们大多下山做了上门女婿,磨子沟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目前,全村仅有39人,主要是老人,劳动力“最年轻”的也在60岁以上。
梁新科回村创业后,首先为村民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目前,他正在谋划合作开发“仙山风景旅游区”。他认为,村里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通过招商引资会很快发展起来。“磨子沟平均海拔1200多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到75%,负氧离子含量比石家庄市区高出40倍,距离西柏坡和驼梁旅游景区不到40公里,离山西五台山95公里,绝对适合综合开发。”这位曾经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充满自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