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 教学改革再陷舆论漩涡
近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表明,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0.2%,比2010届略有上升,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约70万人“用非所学”,自愿或非自愿地处于“低就业”状态。报告预测,近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未减,形势依然严峻。
一石又激千重浪。有关大学的办学方向、教育政策、教学改革等议题,再次陷入众说纷纭的漩涡。解析、建议、批评、质疑,反映了公众对中国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待,也折射出社会不断积聚的焦虑和不满。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成因错综复杂。专家早已指出,我国长期积累的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结构性矛盾是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原因。加之当前经济增长趋缓,就业空间被压缩;一些教育改革急功近利,专业发展冷热失衡,导致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难以立竿见影,必须靠全社会的通力协调,才能逐步化解。面对就业重压和不断攀升的社会期望,教育当然无法回避自己的责任,大学也必须作出积极的应对,通过革新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尽快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大学绝对不能放弃独立精神,放弃对理想的坚守。
大学的使命之一是服务社会,但大学同时也承担着发扬和传承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重任。它不能过度社会化,更不能市场化,完全像企业一样按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制造产品,不能完全依据市场的冷热来即兴调整自己的“销售计划”。大学要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只顾眼前的就业率,只按市场的需求去为之量身定制“人才”或委曲求全。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切实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能够笑对人生的困苦,敢于直面社会的艰难。
大学需要脚踏实地,融入社会,但大学更应仰望天空,思考未来。因此,一时的就业率高下不能作为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简单评价标准。短视的猛药可以救一时之急,却会因此伤害自身的肌体,以致最终丧失了大学的精神和清醒,贻害无穷。
大学的理想坚守当然还包括了大学生本身的理想坚守。社会转型期间,功利主义无孔不入。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偏爱东部城市、嫌弃西部农村,贪图体面安逸、害怕艰苦创业的倾向还是十分突出。在社会认同和国家政策尚未完善的当下,一些大学生和家长出现放弃理想而选择实惠的行为可以理解。然而,既然选择了上大学,选择了追求理想,就不应该轻易放弃。理想是心灵深处的精神动力,它可以使人在面对挫折、困境时,百折不饶、无所畏惧。 就业这道难题,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对。是选择“赚钱”,还是选择“理想”?相信每个有抱负的年轻人都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陈亦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