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调查称缺乏社会经验成四成大学生最困扰就业因素

2012年07月20日 15: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缺乏社会经验成为四成大学生“最困扰就业的因素”——

  谁来缓解大学生“实践饥渴”

  近日,湖北省总工会、湖北工业大学组成联合调查组,对29家人力资源机构、236家用人单位、355名求职者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2.1%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状况感到不太乐观或很不乐观,最困扰就业的因素为“缺乏社会经验及实践动手能力”。

  缺少实践导致“眼高手低”

  全国政协委员、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受邀担任过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考官。看到考生学的是测绘专业,学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的课程,就要求考生简单概述一下GPS的使用操作,结果一连8名硕士生都答不上来。这令他连连感慨当下部分大学生的确有理论无实践。

  “很多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文科类的。”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招办主任王红兵告诉记者,正因为很多文科类专业不需要太多的教学设备,给学生发一些教材就可以开课,这直接导致很多文科类大学生就业时,“口上有话,心中无才,很难胜任工作”。

  其实,早在2008年,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就公布了一份关于技工院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56%的在校生对所有开设的基础课程总体评价不满意,100%的学生希望增大实践性内容的比例。

  相比文科,理工科类专业实践的机会稍多一些。去年10月曾赴三峡进行地质勘察实习的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卫沈傲告诉记者,“我们去三峡看到了很多书本上接触不到的石头”,但这样外出实践的机会在大学四年中屈指可数。湖北经济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也表示,自己身边很多同学已开始自发地寻找实习单位,“希望在就业之前多积累经验,增加就业砝码”。卫沈傲说,今年暑假将会找个实习单位进行系统锻炼,“零星、稀疏的实践机会对我们来说很难‘解渴’”。

  校企沟通学校“一头热”

  刚从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的张振谈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说:“大三暑假实习的经验会在面试的时候为自己加分。”但他表示,很多同学和自己一样,“实习并不顺利”。老师原本安排的实习单位并未接洽好,原定实习计划泡汤后,他和同学只好自己找了一家公司实习。

  为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多数高校都在校外与企业合建了实习基地,但这样的实习锻炼平台对缓解当下大学生“实践饥渴”的作用很有限。一用人单位负责人表示,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是大学生明显的劣势,“所以我们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多”。

  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钟文锐介绍,每年来咨询的学生均有反映,实习过程中,常因“僧多粥少”而蜻蜓点水般进行专业实习,有些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并不上心,他们难以参与到核心技术等重要环节中。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吕金华表示,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工作岗位都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企业不愿花时间和资源培养一个业务不熟的大学生,与其“帮他人做嫁衣”,还不如直接招收一个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校企合作中,多数学校可谓‘剃头挑子一头热’,如何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是当下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吕金华说。

  “良性共振”方能走出困境

  据权威部门预计,2012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近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30万人,今年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更为严酷。

  对此,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组长周茂君建议,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应做好专业实习的文章,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规范化”和“制度化”。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范先佐表示,要想治愈大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一内伤,不应只靠大三时短短的专业实习,还应在大学期间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数量并确保授课质量。“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也可参与到学校教学实践中,实现‘良性共振’,这不仅有利于老师在教学内容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案例的‘无缝对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反思、调整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学生在‘双师’的指导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两不误”。

  王红兵建议,高校应学会自我“造血”,利用自身科研能力等优势吸引社会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有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践能力”。(记者 程墨 实习生 王小占)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