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搞教育舍得花钱 学生陆续回流乡镇学校
像是换了个剧本,发生在吉林省通榆县的生源争夺故事全反了。
在学生都往城市学校、名校拥挤的时代,连续4年,通榆县在城区就读的孩子,陆续返回乡镇学校。
“逆流”之后带着点扬眉吐气,乡镇学校的校长们骄傲地宣布:“现在农村校长也敢和县城校长叫板了!”
而在这股“逆流”背后,实质却是教育的核心——公平。只有实现了真正的公平,一些我们天天挂在嘴边说,却总也解决不了的所谓“难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逆流”来袭
7月初,临近学期末这几天,不少家长走进吉林通榆县边昭学校校长刘显杰的办公室,咨询如何办理返乡上学手续。“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农村学生回流了,下学期估计又要来几个。”刘显杰说,这几年学生数只增不减,他这个校长终于不用再为生源操心了。
边昭学校距离通榆县城25公里。以前,学校只有一排瓦房,缺少教学器材,更缺老师,一个老师教几门学科的情况非常普遍。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城里的学校成为家长们的首选,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孩子,专门在城里找份工作陪读,多数家长只能把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让他们独立生活。
这些早早离开父母的孩子,显然对此没有心理准备。铁西村村民王淑华记得,外孙每次回家总是灰头土脸,一到星期天临返校的时候,外孙就哭闹着不肯上学,她只能拿着一包零食使劲哄,“好好上学,将来考上大学,别扎根农村了,这地方不下雨就吃不上饭。”
2008年,县里多方筹措资金740万元,新建边昭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四层教学楼在沿街低矮民房的衬托下格外显眼。学校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材一应俱全,冬天供暖有了锅炉,而不是以前各个教室烧煤球,呛得满鼻子灰。
家长们也注意到了镇上的新地标,时不时过来看看。经历了生源逐年流失的无奈后,刘显杰终于有了底气,“我们现在的办学条件超过城里。”
新学校吸引了在城里求学的学生,边昭学校的学生总数逐年增加,从过去的900多人递增到现在的1100人。
去年,王淑华把外孙从城里接回来读书,新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还提供免费营养餐:一个鸡蛋和一包牛奶。外孙再没因上学与王淑华闹过。这个只有10岁的小男孩发现,学校微机室里的电脑竟然比城里学校还多。
边昭学校的学生回流故事,同样发生在通榆其他乡村学校。通榆县教育局局长张兴邦说,通榆县2006年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重点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让农村学生能就近接受优质教育。”
之后,通榆县实施规模化办学,整合教育资源,减少了16所中心校,村小和下伸点由原先的384个减少到37个,集中资源建设乡镇中心校。
“县里规定城乡校舍统一标准,但新建的乡镇学校普遍比城里学校条件好,楼房比城里新,配套器材也比城里好。”通榆县教育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公室主任马连江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后,从城里返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加。
现实的经济压力也迫使家长在城乡之间做出选择。王淑华说,城里学校虽不收择校费,但外孙每年学费和吃住开支总共近万元,“抵得上一年种地的收入。”然而,在乡镇中学,即使吃住全算上,一年的支出也不足两千元。
通榆县教育局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刁恩波介绍,这几年来返乡的学生累计达到383人,其中小学生317人,初中生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