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引中国教育界反思 深层改革创新无可避免
当“走入校门”和“走出国门”联系在一起,便成就了“一江春水向‘西’流”的趋势,留学大潮掀起的背后,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已是中国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蒋佩蓉和路军,一位是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三个优秀孩子的母亲;另一位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教育的研究,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副教授,一个幸福的两岁女孩的父亲。相同的是,他们都钟情中国文化又熟悉西方文化,既关心中国教育又关注西方教育,这一年的6月,蒋佩蓉和路军各自出版了一部书,一本是《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另一本是《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对于留学热背后的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差异,蒋佩蓉和路军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当用“脚”投票成为“救赎”
《小康》: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加入到出国留学的大军之中,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路军:留学热潮首先有它正面的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全球越来越一体化,走出去可以开阔眼界,学习更多的知识,还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很多家长现在是用“脚”来投票,他们认为国内教育改革滞后、教育质量乏善可陈、应试教育存在弊端,于是干脆让孩子“走出去”。
蒋佩蓉: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体系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所以我认为,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父母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面临各种选择时,这种倾向显得尤其真切。在嘈杂声中,他们或者支持这种教育体制或是支持那种教育体制。但最好的教育体制应当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择的。
中国人对教育的价值增加了“救赎”的意义,为了选拔金字塔顶尖的1%而让下面的99%成为陪读的“牺牲者”。因此,中国教育体系的目标不是培育下一代,让人人都能成才,而是作为一种淘汰的体系。热衷于出国留学的家庭想要逃避这种压力,但是到了国外还是无法逃避我们民族对教育的观点。因为在中国父母眼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对其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最直接反馈。
《小康》:2012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出国留学最佳时段”排行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大学本科阶段”和“高中阶段”,什么时候出国留学最适宜?
蒋佩蓉:何时留学海外取决于孩子对家庭的认同程度。即孩子是否同家人相处了足够的时间,从而得以巩固家庭认同、传递世代相守的价值观并形成所珍视的品格。认同感的形成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共同经历以及那些经历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经历会加强孩子的认同感,满足他对归属感的需求;而负面的经历会形成孩子的疏离感,使孩子到别处去寻找归属感,而一旦他找到了便不再回头。
路军:不同家庭、不同学生,乃至不同专业,最适宜的留学年龄段都有可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只从教育本身来看,还必须要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差异问题。
公众的认识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十八九岁的孩子的中国文化根基比较牢固了,文化的断裂危险就会大大降低。如果孩子过于低龄,中国文化根基还没有打牢,将来就有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