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乡村教师执教34年患癌离世 儿子接棒坚守讲台(图)

2012年08月07日 13:5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乡村教师执教34年患癌离世儿子接棒坚守讲台(图)
李应志给学生们上课。

  接过父亲的粉笔 坚守三尺讲台

  记扎根兴文县中埂村的乡村教师李应志

  全校33个学生中,有27个是苗族学生。李应志上课,经常是苗汉双语结合,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像父亲一样,在中埂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燃烧自己,直到最后一刻。”

  人物简介

  李应志

  1971 年出生于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中埂村。1996年,从宜宾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兴文县任教。他的父亲李金和,一直在地处偏远山区的中埂村小学坚守执教34年,直到退休。2011年12月,李金和检查出患食道癌。2012年5月30日病逝。2010年,李应志子承父业,主动申请回到偏远的中埂村小学教学。在今年,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发起的“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坚守偏远乡村执教的李金和和李应志父子成为了“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之一。

  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中埂村是一个地处偏远、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村子里住着100多户人家,有700多名村民,大多数是苗族。

  李应志和父亲李金和,是土生土长的兴文县石海镇中埂村人,他们父子两人都是中埂村小学的教师。李金和从师范学校毕业,本来是分到条件稍好的簸峡小学任教。后来,他主动申请到中埂村小学教书,这一教,就是34年,从他手里出来的学生,多不胜数。2011年12月,李金和检查出患食道癌,于2012年5月30日病逝。

  “我们村虽然偏远,但是已经出去好几个大学生了,有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的。今年,我们也有个学生考上了二本”。这些走出去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他父亲教过的,为此,李应志很自豪。

  义无反顾接过父亲的粉笔扎根乡村

  中埂村小学因生源不足、交通不便等原因在2007年停办了,2010年因生源增加,兴文县教育主管部门又决定恢复。

  这时,李应志主动请缨,要求回到中埂村教学。他要接过父亲的粉笔,继续扎根在中埂村小学的三尺讲台。

  对于丈夫要回乡任教的决定,李应志的妻子杨明十分支持。杨明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农村学生渴望上学的心情,她跟丈夫李应志一样,深有体会。“所以,从一开始他有这个想法,我就举双手赞成。这比在中心校上课辛苦,但是我觉得他的这种付出值得。”

  普通一天骑行半小时领营养餐

  早上7点,李应志从石海镇中心校领到中埂村小学33个学生的营养午餐后,骑着摩托车,开始往中埂村小学赶去。这是一段泥巴路,李应志要骑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如果赶上雨天,路上全是泥泞,又滑,很难走。到中埂村小学,就要花40多分钟。”李应志说,雨天骑车,他一路上必须得小心翼翼,但还是会粘上一腿的泥巴。

  夏天,天亮得早,孩子们上课时间也比较早。早上8:30,孩子们便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书本拿出来,准备上课了。班上最大的孩子已经有11岁了,最小的才7岁半。全部都在上二年级。“因为中埂村小学是隔年招生,所以班上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李应志说。

  中午12点,上午的四节课结束了。孩子们高高兴兴把书本收下去,李老师开始发放营养午餐。每人一瓶牛奶、一个鸡蛋、一个面包,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是孩子们的午餐时间,而李老师的午餐,要下午三点才能吃到,有时若放学得晚些,他要4点过才能回家吃午饭。“我也担心时间长了,对他的胃不好。但是他总说没关系。”杨明有些心疼地说。

  孩子们基础比较差,家长又不会辅导,李应志要求每个学生,放学后都留在教室里,把家庭作业做完,交给他检查修改好了,才能离校。所以,李应志会常常拖到很晚才能回家。

  上课趣事苗乡也有双语教学

  全校33个学生中,有27个是苗族学生,平时在家里,他们都和父母用苗语交流,不少学生的汉语基础比较差。李应志上课,经常是苗汉双语结合,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

  有一次,到了下课时间,李应志对学生们说,“下课了。”当这句话说出去后,学生们并没有反应。这时他才意识到,可能是学生没听懂。于是,他用苗语说了一遍,大家这才高高兴兴地收拾书本,跑出教室玩耍。从此以后,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李应志每次表扬学生、鼓励学生,都是用汉语,还要求他们回家教父母说汉语。教得好的,都有奖励。随着学生们汉语水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在今年上半年的期末考试中,有的学生语数两门科目还考了90多分,“一点都不比中心校的学生差。”

  李应志说,他采取双语教学也是受到父亲影响。“我们村里很多人的汉语名字,都是我爸爸取的。他们小时候,在家都是用自己的小名,没有汉语名字。到学校上学后,父亲就根据他们的辈分,挨个给他们取了个汉语名字。”

  “语文、数学、社会、音乐、体育、美术,这些课程都有,全部是我一个人教。”他把自己全部心思都花在了中埂村小学33个学生娃娃身上,一个人顶几个。“每天备课都要备3个多小时。”

  李应志还记得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音乐课,是教唱《国歌》。没有风琴可以弹唱,没有电视、影碟机可以播放音乐,学生们的音乐课,就是简单地学唱歌。站在学校的小操场上,对着大山唱歌,听着回声,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

  老师心愿一个学生也不能少

  有一年开学,李应志发现班上的学生少了几名,便马上下乡,挨个到学生家里家访,了解情况。李应志说,他永远也忘不了学生充满渴望的眼神。“当时我看到有些学生家里,真的是连一分钱也拿不出来,又看到娃娃眼睛里那种渴望读书的眼神,我心里很难过。”于是,李应志从自己不算太高的工资中,抽出了钱,给这些孩子交上了书本费。那一学期,班上的学生,一个都没有少。

  “学生中大部分没上过幼儿园,没接受过正规的启蒙教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应志又向村里申请,招聘一名老师。在村里办个幼儿园。2010年春期开学时,在中埂村小学的旁边,中埂村幼儿园顺利开园。“刚开始只有20多个学生,每个娃娃每学期交300元,包括保险费、书本费、糖果费等,还有老师的工资。”李应志说,幼儿园自负盈亏,每学期每个娃娃300块的学费不够日常开销。办了一学期后,幼儿园的老师有些不想干了。这时,李应志又跑到她家里,极力劝说,在来来回回好几趟之后,幼儿园老师终于同意继续办园。李应志和中埂村村主任心里悬着的石头,才又放下了。

  收获快乐过年受邀到家做客

  学生的家长都很感激李应志,每逢过年过节,李应志总是家长们争相邀请的座上客。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会想到让孩子给老师带一点过去。快过年了,中埂村家家户户都会杀过年猪,他们都会邀请李应志一家去家里喝年猪汤,也总是把一头猪身上最好的肉割下来,送给全村人都尊敬的李应志老师。“我们村就这一个老师,他就是娃娃些的希望。两个李老师的好,怎么都说不完。我们不对他好,还对哪个好嘛。”一个村民笑着说。

  李应志说,他还年轻,在中埂村小学任教,他会一直坚守下去,就像他父亲李金和一样,在三尺讲台上燃烧自己,直到最后一刻。(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陈淋 片由宜宾市兴文县教育局魏小金提供)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