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放图书馆是积极文化担当
日前,在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开营仪式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代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承办此次活动的名校,向全国高校发出倡议并郑重承诺:定期设立校园开放日,向社会无偿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在倡议书发出后,各高校确定开放的图书馆、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将根据各自特点,分期分批向社会公布。(8月6日《北京晨报》)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说:“各国的公共图书馆应提供无私的服务,不因年龄、种族、性别、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而有差异。”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和实验室等,是教育资源,更是全社会共同拥有的公共资源。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二度开发”,更会让图书馆应该承担的公益责任,得到真正落实。
前不久进行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均每年读书4本,超半数国民自认看书少。在传统阅读领域,虽然图书阅读率同比增加了1.6个百分点,但报纸和期刊阅读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国民阅读率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不能一味抱怨,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改进和引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提供更多机会和场所,让群众愉悦阅读、畅快阅读。而大学无偿开放图书馆,无疑能让更多人接受高校的人文精神熏染。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都是无条件对外开放的,通过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启迪。由此而言,大学无偿开放图书馆,也是和世界先进文化理念的积极接轨。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实验室等,许多还处在“养在深山人未知”的封闭阶段,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更让大学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打了折扣,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屡屡成为“短板”。在全国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已免费开放的今天,这显然是一种观念落伍、文化狭隘,早该得到纠正了。
虽然免费开放会增加管理难度,但对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文化软实力而言,下决心克服这些困难是值得的。希望这个倡议能得到更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和认同,在高校公共资源社会化、公益化方面,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开放范围更广一点,从而给公众带来更多文化实惠。(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