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下基层”应有更多思考维度
“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日前,厦大经济学院女博士“@璟好”在微博上吐槽赴贫困县调研感想,引发争议。
有这6个感叹号强调的3个“不下基层”,足见该女博士对下基层的恨之切。她的骄纵轻狂,在微博上也体现得很淋漓:在3天调研结束时她发微博称,“你们慢慢玩吧,姐要和黄老师提前退场!求:1、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
新闻跟帖中的网友口水,自然也滔天而来。现在她的微博,只剩最后置顶的一条致歉帖:“针对之前微博的不当言论,我在此诚挚道歉!!!请大家给我这个不成熟的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成熟是真的,就从她将这种3天的所谓“基层调研”,以牢骚微博的形式曝光,就可看出。这里不想过多讨论一个贪慕“好车”“好吃”的虚荣女学生,它只关涉个人的品格操行,上纲上线没多大必要。
相信上过大学的,都有过下基层社会实践的经历。因为它有硬性的学分要求,下基层不管是否对口,是否真的有实践,关键是走这形式。我还记得,我们大一时学院组织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选择了某名人故里。具体的实践内容是在乡里走了走,然后网上百度一番,鼓捣出一个实践报告。
大学实践,成了农家乐几日游。这样的实践,如果硬性和学分挂钩,搞成纯粹的形式主义,未必能考核出真实的学生成绩,实在很有必要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改进。而这次厦大女博士,之所以有那些欠妥的发言,她自己解释是“因个人一些私事致心情不好,所以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也正是因为这些刺耳的言论,让我们有进一步审视这种短期的走走过场的下基层实践考察的机会。
下基层,或者去西部,这也是高校毕业生择业时经常面对的一些建议。广阔西部和基层地区,当然需要更多的知识人才,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鼓励一切学子在就业困难时,都只知反思“是否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基层就业而导致就业难”这一个维度。基层或者说某些地区,它因为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吸纳知识人才的力量有限。所以,在这一现状没有根本改善之前,“下基层”并非一个必须的或者强制选项。
就业择业,考察学习,都应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学习能力匹配,那些应景的口号式的宣教,其实于改善现实并无裨益。希望,“打死不下基层”的呼声,也能引来这一类更务实的思考。如果真是劳民伤财下乡打秋风式的农家乐游,这样的下基层,真是不要也罢。(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