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教师坚持家访十余年 写近10万字家访日记(图)

2012年08月10日 09:56 来源:大江网 参与互动(0)
吴小平
吴小平

  女教师写近10万字家访日记(图)

  南昌吴小平坚持家访十余年

  每周家访两次“上门家访是走进学生心里的一条捷径”

  家访曾为无数学生留下过美好的记忆,可如今传统的登门式家访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话或网络沟通。不过,在南昌也有人坚守着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南昌市青联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吴小平十余年来坚持每周到学生家里家访两次,写下了近10万字的家访日记。吴小平说,家访是走进学生心里的一条捷径,不到学生家里无法掌握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

  初衷:想让班里少点“问题学生”

  1987年,年轻的吴小平刚到一所职业高中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发现不少学生有早恋、吸烟现象,甚至一些孩子打群架,为了稳定班级的学习氛围,我决定对部分‘问题学生’家访。”吴小平坦言,与很多老师一样,刚开始时家访目的性很强。“这些孩子的人生才刚刚起步,我希望他们能安心在学校真正学点东西。”

  吴小平清楚记得第一位家访的学生是小奇。小奇上课时吸烟,且在校园里和一位女同学举止过于亲密。“当我说要去家访时,小奇的家长很开心。但我看得出来小奇有些担心,但他还是带着我到他家里去了。”

  当天,吴小平见到小奇爸爸的第一句话是“你的孩子很聪明”,后来这也成为她家访时的开场语。“千万不要带着告状的想法去家访,不但会造成孩子的抵触心理,也容易让家长情绪激动,不利于交流。”吴小平说。

  坚持:每周家访两次

  经过多次家访,吴小平所带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起来,学生们对吴小平的感情加深了。有一次吴小平带全班同学到共青城出游,早上4点就要到学校集合,由于吴小平家距学校较远,几位学生专门骑自行车到她家去接她。吴小平说,家访为她在学生和家长心里奠定了信任的基础,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她逐渐尝到了家访的“甜头”。

  不过,那时吴小平的家访对象主要是“问题学生”,家访次数并不是很多。1997年,吴小平转到初中任教,开始了有计划的集中家访。“班主任的工作就是架设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和家长间更好沟通,增进学生与老师间的了解和信任。”吴小平给自己提了要求:一个星期家访2次。每次家访前,吴小平会和学生、家长预约好。

  家访:走进学生心里的捷径

  语文老师吴小平有个习惯,喜欢写东西,记录生活点滴。十几年下来,她已经零零碎碎地写了400余篇家访日记,近10万字,日记里详细记录了每一次家访的经过和内容。

  现在很多老师的家访方式是电话或网络,吴小平为何仍坚持上门家访。吴小平说,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到学生家里去,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想法,很难和家长有效沟通。

  现在吴小平的家访早已没有起初鲜明的目的性。“就是去学生家里看看,和学生、家长一起坐下来聊聊天。”吴小平说,家访是走进学生心里的一条捷径,能帮她掌握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学生。

  遗憾:错过一次家访让学生失落

  坚持家访十余年,吴小平说自己仍有一些遗憾。2009年中考结束当天,吴小平和学生一起交流时,学生小蓉问她:“老师你为什么没有去我家家访呢?”当时吴小平无言以对。“她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上不去,是一位很乖巧的女孩子。其实我非常喜欢她,现在仍记得她当时有些失落的眼神,如果下次碰到她,我还要向她道歉。”

  此后,吴小平要求自己家访时不能错过一个学生。“如果不到哪位孩子家里家访,他(她)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如今,经常有学生问吴小平,“老师,你什么时候会到我家去家访?”,这让吴小平很有成就感。

  现在正值南昌炎热的暑假,吴小平仍经常坐公交到学生家里家访。吴小平说,家访的习惯她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退休,届时她会将家访日记整理出来,作为教师生涯的纪念。

  日记摘录:小女生要做太多家务

  今天吃完午饭,就来到云云家,云云爸爸在家等候我。这是一个多子女家庭,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一家七口租住在锦联社区的一室一厅。云云的爸妈都是早出晚归,奶奶也在赚钱补贴家用。照顾弟妹的重担就落到云云的肩上。来家访的目的,是想请家长把云云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么聪明的孩子,适当帮助父母是应当的,但不能让过重的家务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好在其父能理解我的想法,承诺近半年让云云全身心学习。(江南都市报 文/图 记者廖济堂)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