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热冲击现行高中教育 应试体系“招安”洋高考(2)
了解知识的体系,而不是统一的标准答案
与普通班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不同,国际班往往更重视英语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授课方式灵活。学生不参加高考,只需通过会考,就可以拿到学校的毕业证书。
李文就读于北京八中的国际班。高一时,她们的课程与普通班一样,高二分班后开始学习AP课程。在国际班,她“享受”着与“高考班”同学完全不一样的待遇:每天只上两个小时的基础课,体育课则是必修课;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比如去养老院、孤儿院、植树;还有烹饪课,请厨师来教他们做饭。为了与美国高校接轨,学校还会为学生“补习”通识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人文、历史、艺术等,还会在寒暑假组织游学活动,费用当然也不菲。
“在国际班,我学习了解知识的体系,而不是统一的标准答案。”在刚毕业于十一学校国际部的宗一鸣眼中,国际班的上课方式和中国的课程体系不大一样。国际班没有主课、副课之分,学生可以自由地选修课程,上课的人数往往在15个人以下,有很好的讨论氛围。
宗一鸣还是学校“大使社团”的成员。美国大学校长团进校园时,他参与了全程的接待和介绍。像这样的学生社团,整个学校有100多个,国际部就有48个,橄榄球、网球、棒球等俱乐部也被外教引入学校。
孔德泽是宗一鸣的同学,10月,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她将去剑桥大学读生物自然科学。“国内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在做题,在算,学的很文科。国际班的理科教育更注重理解,提倡自主学习,每堂课之前都会发资料,要先预习,提出问题。”
变化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十一学校国际部副主任唐学文曾是本部高三的英语教师,刚开始在国际部讲课时,他感到压力不小。不再有固定的教案和标准答案,如何在课堂上活跃气氛、把学生吸引住,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如何让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去学习?他不断与外教交流,调整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
“要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老师却没有国际视野,是万万不能的。”学校还让教师在海外参加学科培训,或者把国外的老师请过来与中国教师切磋,组织论坛,进行中外课程比较,提高教师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和关注度。
从2005年开始主管国际部的十一学校副校长、英语特级教师吴凤琴说:“做国际教育以后老师和学生的变化,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最明显的是,她自己在讲话时习惯了脱稿即兴发挥,还养成了早上起来读书的习惯。
国内高中不缺生源,难有改革动力
在吴凤琴看来,国际部的培养目标已不单纯是把学生送到国外去,它所倡导的教育方式开始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合在一起,甚至影响到了本部的教学,国际部的许多教师也面向本部学生开放了选修课程。
上濒教育执行董事何雨鸿经常与一些中学教师和负责人沟通。她发现,在“国际化”的影响下,部分老师已经开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改变教学方法,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有些老师认识到了教育会给孩子带来的一生的影响。有的学校自身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在想办法改变,但仅限于一部分学校和教师,不是全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承认,随着新的育人理念和师资的引进,国际班的教育方法肯定会逐渐进步,课程设置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上也会有所作为。
但他认为,从现实效果看,“国际化”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促进效果还没有显著地体现出来,原因在于高中,特别是公办高中还没有感受到实质的压力,优质的高中仍然不缺生源,即便生源减少,也不会有倒闭的危险。
“只有高考制度改革了,目前的教学体系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熊丙奇认为,目前的高考体系还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依然是“唯分数论”,因此,尽管高中教育受了“刺痛”,但国内高中依然没有足够的改革压力。
综上所述,“洋高考”带来的压力,能倒逼基础教育改革吗? “很难。”熊丙奇回答。(记者 陈竹 实习生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