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公益组织义务培训农村教师 场面火爆引深思(3)
摸准“胃口”的启示
很多老师厌烦培训,其实厌烦的是没有高质量的培训。
2011年暑假,刘圭曾参加了一个培训班,坐在台下,刘圭听着一些来自高校的专家讲座,心里很痛苦,“有的恐怕是书斋里搞出来的纯理论的东西,根本没有切合实际”。
“很多老师厌烦培训,但其实他们厌烦的是没有高质量和不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之一、江苏省无锡市华士实验小学教师段安阳说。
目前各种教师培训盛行,尤其是商业型、任务型的教师培训,却让不少教师失去了兴趣甚至反感。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李统兴认为,一直以来,一些教师培训存在诸如形式单一、程序化、行政化的问题,有些培训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讲效果。
他说,发达国家教师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培训目标多元化、内容针对性强都值得国内借鉴。比如英国按教师水平的差异,在教师培训中把培训内容分为五种不同的课程,这样就更具针对性。美国在教师培训目标中既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包括对儿童的接受与了解,对学校与社会的责任感等。李统兴认为,“春晖学院”培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培训经验。由于民间组织的灵活性,“春晖学院”在培训理念、模式、管理与学员评价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早在两年前,为了让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专业水准,从2010年起,为了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困惑,李统兴他们深入湖南平江县、汉寿县,召开教师座谈会,在
农村校长中作调查,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是什么,困惑是什么,培训能带给农村教师什么。在此基础上,先后做了5次课程设置,最后一次几乎颠覆了第一次所设定的内容。
“第一次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理论为重点,只提供教师眼前实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李统兴说,但我们最终确定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农村教师养成读书、研讨、反思、写作的习惯,这些都是从农村教师长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目标出发的,也正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
在培训模式上,“春晖学院”的志愿者们也颇费了一番思量。他们认为,很多教师培训是“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培训形式与课程设置主要从培训机构出发,很难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什么样的培训模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这个难题很考量志愿者的智慧。
最终,他们确定了“以研课为主、讲座为辅,提问互动”的模式。另一名培训班的班主任、湘南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付艳芳说,其实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他们希望看到名师课堂的真实呈现。因此,每位名师志愿者,都是先上一堂示范课,然后针对这堂课进行理论剖析,再现场答疑。而在课型上,他们也作了创新,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主,语文科开设了拼音识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等;数学开设了图形课、复习课等,“其中像口语交际课、复习课这样的课,在其他培训或者教学比赛中是很少见到的,但却是农村教师日常所需要的”。
除了在摸准农村教师的“胃口”上有所探索,“春晖学院”作为公益组织参与教师培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也值得关注。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教师培训越来越重视,各种形式的培训越来越多,不过现有培训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段安阳认为,教师培训也可以充分利用民间公益平台、资源,真正有质量的民间教师公益培训可以成为教师培训的有益补充。
此前几年,国内有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也开始尝试进行公益的教师培训,有的在社会上还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与争议。一位专家指出,民间公益组织对教师培训这是好事,应该鼓励,民间公益组织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都值得借鉴。但由于教师培训的专业性,民间公益组织不可能挑起培训教师任务的重担,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更新培训理念,制定更为科学的培训计划,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接受专业的、真正能受益的培训。(阳锡叶 记者 李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