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奥数”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将信将疑成了公众对这次北京市出台治理小学奥数与升学挂钩系列举措的态度。其实,有关部门的做法果断而坚决:
8月21日,北京市政府责成市教委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同时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集中查处与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一经查实,将对相关责任校长和区县教委主任进行问责处理,绝不姑息。
8月28日,北京四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30所示范中学负责人,与北京市教委签订责任书,承诺严格执行北京市教委的小升初入学政策,不直接或变相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不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不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任何形式奥数竞赛培训班。
可是,人们立刻提出疑问:北京禁奥数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哪一次不是反弹后更剧烈?一位孩子已经上大学的家长这样总结奥数的起起落落:奥数就像个球,打下去再弹起来,而且弹得更高。
这不是夸张。十几年前的奥数班,顶多是学习初中的知识,现在已经深奥到要涉及高中的一些知识,而且几何、统计无所不包;过去,一个孩子上一个班就可以了,现在要想进入顶尖的学校,一个班已经万万不能,多的要上三四个培训班。
所以,不仅家长不信,老师更不信。前几天,一位媒体同行在微博上报料:东城区某小学老师告诉孩子们:奥数要继续上,谁信政府谁就考不上好学校。1998年、1999年取消过奥数,听话停下来的都没考好。2003年、2004年又取消过一次,各校都偷着考试,听话的都倒霉。
“谁信政府谁就考不上好学校”是老师总结出来的奥数与升学挂钩的“真理”,更像是在向政府叫板。能不能令行禁止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或者是考验政府脸面的时候了。
为何几道数学难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几个高难度的“数学体操”,就能与政府执政能力挂上钩?这是因为经过几次禁止与反弹过程,大家已经看清了奥数背后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小升初”乱象背后不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且,这种不均衡有加大的趋势。具体表现既有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等看得见的硬件,更有师资的差异、课程设置的差异,甚至是国际交流的深度、广度的差异,这些软差异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发展的差异、升入优质高中校的差异,继而是进入清华北大这些国内一流高校的差距。
有差异就有择校,有择校就有选拔,有选拔就会有考试,看清了这一路径,“小升初”优胜者的家长才会告诫后来者:别信奥数禁令,没了奥数,还会有思维训练、思维拓展、竞赛数学等,总之换汤不换药,学校总得有选拔的标准吧?
更有大量家长明确反对禁止奥数,他们认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进入好学校的唯一通道就是“拼孩子”,没有了奥数,他们“拼爹”拼不起。
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应该做的也就非常清楚了:别再人为加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平衡教育资源,取消重点校、示范校之称,减少强校巨型校的数量,让就近入学比例逐步升高,让优质高中与其所办的初中脱钩。这一切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小升初”变得像六年级升入七年级一样顺畅自然。
新学期开始,记者在一所小学门口接到大量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材料,材料上,凡是有“奥数”“小奥”的地方,都被用墨水涂黑,可是,诸如班级、班次、开课时间、人数、费用等重要信息,全部保留着。与其说是掩耳盗铃,不如说是示威。(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