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来变去,择校费变成了权力寻租
如今的小升初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过程,而是成为了学校、家长、培训机构等各方维护各自利益的博弈场。小升初背后到底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小升初缘何由正常的升学过程变成博弈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山西省太原市小升初进行了调查。如今已经顺利进入太原市一所重点中学学习的小李,为了进现在这所学校,一家人可谓煞费苦心。据小李的父亲介绍,小李原先所在小学对口的中学不是重点中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重点中学,一家人到处找关系,请客送礼先后花了近十万元。“说白了,入学指标其实就是买来的。”小李父亲这样对记者说。由于近年来教育部门规定公办学校不能择校,如今的择校费已经演化成了“关系费”。
择校费不许收了,但是重点校们肯甘心吗?不可能的。手里握有那么雄厚的资源,不以之创收岂不白白浪费资源了?这是从“主动”的角度来说。从“被动”的角度来说,那么多学生家长,挤破头似的拿着“钱砖”猛砸重点校大门,以让孩子能有一席之地。重点校们就是真不想收,拒绝起来的难度是极大的。
于是择校费在一些地方就开始变啊变啊,慢慢地变成了“关系费”、“公关费”、“活动费”、“中介费”,这些名目其实就是公开行贿、权力寻租!
择校费是有害的,但是一旦变成了公开行贿,则不仅是有害,而且可怕。因为这就给权力寻租铺就了一条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作家长的不知道:随着水涨船高,每年要“上供”的数额究竟是多少,他们得到处打听、到处活动、到处打点;更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究竟在哪里?
择校费是有害的,但是与权力寻租比较起来,害处小得多。从费用收取上说,择校费是公开的,数额多少、咋交咋收,都有账目可查;权力寻租是隐秘的,数额多少“随行就市”、咋交咋收“天知地知”,根本无迹可寻。从费用使用上说,择校费毕竟交给了学校,理论上是归公使用;权力寻租交给的是个人,从理论和实际上说,都属于“个人收入”。从群众的心理感受说,择校费交得明明白白,有点“盗亦有道”的味道;而“权力寻租费”则交得不明不白,有点“水深夜黑”的感觉。
名校重点校的资源是姓“公”的,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却姓了“私”,渐渐变成了教育界的腐败。而且这种腐败日益有产业化的危险。在报道中,记者以小升初学生家长买指标的名义联系了一名称拥有小升初指标的王老师。当记者说出想让孩子进入某重点初中后,对方当即表示可以办理,并向记者索要6万元的费用,但对于自己指标的来源却始终避而不答。这样的“掮客模式”岂不是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有些地方,择校费如果能治理的话,自然是治理干净了才让群众放心;而如果不能治理、或根本治理不了的话,那么还不如让学校收择校费,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比起向权力寻租低头哈腰、忍气吞声,那里的众多学生家长可能更会默默地怀念起“公开、公平、公正”的择校费来。(杨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