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自闭儿随班就读荆棘满路 掀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忧思(4)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27日 17: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思考 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如何建立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尴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哪一方的错。其关键还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支撑体系。”方俊明说,“这个体系涉及政策支持、经费支持、专业支持以及整个社会教育思想从精英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等等。”

  据记者了解,在发达国家,融合教育除了是学校普通教师的责任,政府还要为学校配备专门的特教专业人员,由专门的特教资源中心对学校进行支持。

  廖艳辉介绍,广州的经验就值得借鉴,从今年9月1日起,20所广州中小学成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督导计划的试点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派出专业人士,培训普校教师。

  但是,我国多数地区的普校很少能得到这样的支持。在研讨会上,来自校方的代表们就抛出了他们的一大困惑:“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些专业人员的支持?”

  “我国普校教师单打独斗很难应对特殊儿童教育。”方俊明说,在很多国家,不掌握一定的特教能力,就没有当教师的资格,因为在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很少,随班就读情况非常普遍。虽然学界曾多次呼吁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教必修课,但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同时,各类特教专业人员的匮乏和专业水平不高,制约了特教资源的支持。

  因此,在方俊明看来,一方面普教人才培养要顺应融合教育的趋势;一方面,要建立起特教人才的资源中心,为融合教育提供支持。

  在融合教育的推动者们看来,如果无法跨越资金之痛,很难实现目标。

  2008年起,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开展了一个为期3年的随班就读项目,项目由世界银行支持,资金为15万元。项目组与3所公立普校合作,进行融合教育探索。

  虽然,项目组投入了大量精力,成果颇丰。但是项目期满后,因资金缺乏,无法再为学校提供专业人员、设施方面的支持,不得不停止尝试。

  此外,有专家表示,教师编制问题、特教专业人员的待遇问题、特别资料辅助设备的配备以及环境改造等也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事实上,对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资金支持,深圳市并非没有探索。

  2010年,深圳市残联为100个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每人发放了75张服务券,每人得到的服务券总价值为6000元。但是,服务券并没有与学校建立起对接,而是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而对于随班就读的孩子,最需要在学校得到帮助。

  残联、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民间机构等如何实现更好的联动,也应该进一步探索。研讨会上,家长们提出这样的希望。

  还有一种现象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即使自闭儿顺利入学了,融合教育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丁丁的爸爸告诉记者,自闭症家长的圈子里流行这样的说法:“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就坐”,教师无法顾及自闭儿的补偿性教育,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越来越跟不上。

  郭俊峰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且不仅仅在中国存在。特教学校的教师往往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特殊学校里的自闭症学生人数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自闭症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正常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会就此产生心理压力,加之进入了青春期,若得不到专业的引导,便会产生不适性。

  “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动态的评估机制,并非某个自闭儿一年级适合随班就读,日后就都适合这种教育方式。随班就读的目的是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而不仅是一种形式。完善的评估机制,也是支撑体系的一部分。”郭俊峰说。

  建立融合教育的支撑体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香港特殊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中心总监冼权锋表示,即使在香港,消减融合教育对普通教学的影响,建立融合教育学校与特殊学校的转衔机制,开发融合教育学校与特殊学校共同的课程及评估系统,等等,都是有待深化的工作。

  在方俊明看来,要真正解决融合教育的问题,还需要关注以下方面:在立法层面,明确各级政府、组织机构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需要人们产生对身心障碍者发展差异的认同;还需要提高对自闭症患儿的干预水平,因为干预越早,其日后可以随班就读的机会就越大。

  “融合教育发展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文明程度息息相关。”方俊明说,“建立与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任重而道远……”(记者 俞水)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