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学校最好以隐性方式进行性教育

2012年09月29日 11:1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9月26日,第六个世界避孕日,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在京举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发布的当前青少年性教育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至24岁青少年在首次发生性关系时只有49%的人采取保护措施,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网络,父母对子女性教育方面严重缺位等。对此,专家提出,学校应加大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父母在孩子的性教育过程中不能缺位,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性教育不应成为无人关注的真空地带。

  家庭应承担性教育的应有责任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有74%的高中生父母没有与子女交流过性方面的知识,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主要渠道来自学校的占20%,来自父母的仅占9%,远远低于来自互联网的49%。对此,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高翠灵表示,如今青少年对自我保健、健康避孕等方面的知识非常渴望了解,书刊和网络这些大众媒体和同伴之间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来自学校、家庭和保健机构等正规渠道的信息反而有限。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承担起性教育的责任。

  学校是性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在性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缺位。“现在,很多父母和教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还停留在表层。其实,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安全的性行为、生理保健、艾滋病防治等,还应该包括心理、观念和情感方面的状态,以及与异性平等相处和规避危险行为能力的培养。”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告诉记者。

  张汉湘也认为,父母在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负有重要责任,因为青少年人格成长和正确的性观念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家庭是这个传承的关键环节。他呼吁相关组织和机构在重视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同时,多开展一些形式丰富多彩的性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关注孩子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健康,明白性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知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教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内容。

  学校最好以隐性方式进行性教育

  据了解,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性健康教育大纲,我国有关部门也制定了适合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大纲,并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途径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看来,学校应是青少年性教育的主渠道。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渗透性教育的理念、知识、方式和方法。”张玫玫说,目前中国学校性教育的模式主要以开设性教育即显性的课程形式,效果并不理想。从现实来看,以渗透的形式即隐性的课程,如班会、班级团队活动、情景互动、同伴教育或者利用新媒体、手机、网络等手段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学生会非常欢迎,效果非常理想。同时,针对个体学生的学校心理咨询也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性。

  作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高翠灵认为,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开展性教育方面的培训,一年一次的培训频率肯定不够,还需给教师提供每月一次或小范围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们去分享性健康教育的成果,共同解决一些难题。“在培训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地域、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健康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要惠及更多孩子

  据了解,与城市中小学相比,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相对薄弱甚至存在空白,性健康教育教材内容陈旧,用书稀缺。少数民族儿童、留守儿童和被人抚养儿童、服刑人员孩子等群体的性健康教育往往也不受关注。

  如何向更多的农村孩子普及性教育知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闵乐夫建议,把性别角色教育、健全人格塑造作为性教育内容的生长点。要从调查入手,编写性教育简易读本,包括学生版、教师版、家长版、社区版、媒体版等,同时组织讲师团,培训志愿者,争取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的协助,尽可能使各地具备“造血”功能,充实性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并不高,学校也缺乏相关的受学生欢迎的好课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别也比较明显。”高翠灵说,特别是西部地区,学校里的性健康教育还不充分。在内容、方法和师资方面,与国际上倡导的综合性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联合国人口基金在其他国家做过尝试,如在一些足球文化盛行的国家,让青少年通过足球游戏了解一些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认识和避免性别暴力等,这是很有效的一种做法,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也可以广泛推广。(记者 张贵勇)

【编辑:王永吉】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