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能否禁,关乎取信于民
日前北京市出台了治理小学奥数与升学挂钩的一系列措施。从动作上看,这回的动静不可谓不大。先是市政府责成市教委采取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的情况,同时对全市所有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集中查处与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一经查实,将对相关责任校长和区县教委主任进行问责处理。30所示范中学负责人与市教委签订责任书,承诺不直接或变相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不将奥数成绩作为入学依据,不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任何形式奥数竞赛培训班。
够轰轰烈烈的吧。但疗效怎么样?真不好说。不信问问所有的与奥数有关的家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是不是都有一个“不太信”的感觉。因为之前曾有过治理奥数的循环,每次轰轰烈烈之后,总有死而复生的“奇迹”,且“报复性反弹”似乎来得更猛烈了些。所以家长的怀疑是有道理的。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也提到,有人担忧,这项政策在短时间内会遏止疯狂奥数,但很快又会出现其他类型的课外补习。
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曾直言,奥数这种突击训练不仅没有使数学能力、数学修养提高,相反有些同学因为负担太重还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就像跑马拉松,在前几百米中冲在最前面的往往不能将优势保持到最后。治理奥数,其实也有些像跑马拉松。冲刺式的治理,往往不能将治理保持到最后,所以往往治标不治本。“本”是什么?就是教育资源的失衡。
教育资源的失衡是近些年来一直热的话题。但现实情况如何?这种失衡并没有体现出渐渐平衡的趋势,反而有一定程度上加大的趋势。强者恒强,且越来越强;弱者恒弱,而差距恐怕正在拉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软件上。强校拥有更多的师资资源、社会资源。硬件上的差距好拉近,只要有一定投资就能实现,但软件上的差距绝非投资可以实现。师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社会资源的掌控,更不是拿钱就办得到的。所谓的学区房、择校费、选拔考试等等,都是在教育资源失衡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其实奥数就是一个因素而已,且不过是个代号而已。只要有差距的拉大,就一定会有择校;只要有择校,就一定会有选拔;只要有选拔,就一定会有“奥数”——当然可以不叫这个名字,而换成了“奥语”、“奥外”、或别的什么奥了,没有了“奥”还会有“秘”的。总之,有多少汉字,就可能有多少名目,甚至还可能出现西文名称。
教育不过是政府诸多工作中的一个部分,而奥数问题又是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是不要小看治理奥数。如果连奥数都治理不了,政府虽则在这样一个小部分上失分,实则却在一个整体形象上丢人。公众会质疑:倘若连这样一个“小部分”都治理不好,何谈治理“大部分”?所以,奥数本身的事不大,但其涉及到的政府信用问题可一点也不小。能否禁止得了奥数,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政府部门取信于民或失信于民。不可小视之。(杨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