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阶梯标准”的理想与现实
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为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阶梯”状的标准,比如,孩子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等。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这样的话,相信每位为人父母者都会心有戚戚。然而尽管很多父母都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但他们心底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天才梦”。所以看到教育部网站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笔者的第一反应还是哑然失笑。因为在笔者看来,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这个“阶梯”状的标准,具体到现实中,依然会遭遇理想与现实的背离。
这样的担忧并非妄言。比如,从报道中可知,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地用作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这样的提醒当然没有错。关键是,在公立幼儿园不能满足需求、私立幼儿园大行其道的当今,“儿童成长阶梯标准”很可能会成为一些“天价幼儿园”借以宣扬的参照。
再比如,从报道中可知,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未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一纸“儿童成长阶梯标准”,能改变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维吗?这恐怕非常艰难。
因为只要功利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如故,家长们依然会奉“我还你一个童年,我就欠你一个成年”为圭臬,依然会冒着“揠苗助长”的风险与代价来教育孩子。“狼爸”、“虎妈”、“鹰爸”广被追捧,就是最好的验证。
所以在笔者看来,尽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公布有着深深的善意,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依然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功利教育的鸿沟。其最大的意义,恐怕是会成为一些开明的家长借以参照的“育儿经”。
而具体到纾解儿童教育现实问题层面,在公布“儿童成长阶梯标准”之外,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如何均衡公立幼儿园的生源分配、规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是否考虑将幼儿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等,以加快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如何改变当前功利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因材施教”健康成长,同样是需要迫切关注并应迅捷给出解决路径的现实问题。(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