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课受宠掀大学教育反思 折射高校学科设置窘境
“潮课”受宠,告诉我们大学如何谓之“大”
不及格的大学,该开始反思了
有人说,“最优秀的大脑”比不上“最强烈的兴趣”。大学课程的设置,更是如此。体味过课程的新鲜感,我们更应探究课程内外,教育体制该做出怎样的反馈。有关“潮课”的讨论,不只纠结于学生们每天究竟该面对哪堂课。这是一场有关于大学如何谓之“大”的话题。学爬树也罢,装淑女也好,每一个“受宠”的课程,都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让学生,更该让教育者看到,真正的大学,不设围墙,也没有那么多禁锢,有着踏实的授学底蕴,又不失时代的清新。用李开复的话说,不及格的大学,该开始反思了。
“优秀的大脑”比不上“强烈的兴趣”
“最优秀的大脑”比不上“最强烈的兴趣”。大学与其花力气更改系名,不如在课程设置、培养学生上多花功夫。
2010年全国两会前夕,《三秦都市报》 做了一次有关两会热点关注的调查。调查中,已成为媒体人的宋金金通过媒体建言——大学课程设置应和市场接轨。
宋金金2008年毕业于陕西一所大学的大专部,所学专业是舞蹈表演。按他的话说,虽是舞蹈系,但当时学校还开设有形体、播音、新闻等据说能促进就业的热门课程。“我和同学们也都是冲着学校宣传的能到剧团、电视台、广播电台做演员、主持人、播音员这样的前景,而选择了这个专业。”他当时想的是,“学习时大面积撒网,终会在就业时逮住一条鱼”。
但毕业后宋金金发现,现实并非像想象中那样简单: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工作实践中所需要运用的有很大的差异:校园学习过于理论,缺乏实践运用的可操作性。“我和同学毕业后,一半多的同学都是自己四处找广告赶招聘会找工作,但最后都因专业性不强、实践应用能力有限而未能就业,有的同学最后改换专业再次进入技校学习,搞销售、美容化妆等,算是彻底改了行。”宋金金这样告诉记者。
从问题的另一个发端,我们同样能嗅到别样的味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原本需要最优秀的“大脑”来从事研究的专业,招生情况逐年下滑,高校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或将专业“改头换面”来吸引学生。
对此,10月18日,上海《文汇报》 就刊登了一位腾讯网友对上述现象的评语:对基础学科来说,“最优秀的大脑”比不上“最强烈的兴趣”。大学与其花力气更改系名,不如在课程设置、培养学生上多花功夫。
“潮课”哗众却能受宠,倒逼出高校学科设置窘境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风气曾弥漫国内各大高校,近年来“潮课”又风行高校。学会“用脚投票”的学生们,或许在提醒着国内教育从业者,开放的教育,还要从开放的课程走起。
10月10日,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开始网上报名。即使对今年的形势尚未可知,但参照连年攀升的考研报名人数,几乎可以预见这股“读研热”依旧难以降温。
与此同时,厦门大学“爬树课”正式开课的消息,又把公众对于大学时尚课程的关注推向了高潮。
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点,教育部宣布,历经两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已正式颁布实施。
新目录最大的亮点是建立起了指导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新目录体系。新管理规定最大的亮点是既扩大了高校设置专业的自主权,又加强了宏观调控、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从2013年起,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自主权不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下,高校普遍存在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十分狭窄。这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极低的重要因素——一名学生,在大学里很少能学习感兴趣的课程,觉得大学课程枯燥乏味却不得不学,这样的学习状态,能培养怎样的能力和素质,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风气曾弥漫国内各大高校,近年来“潮课”又风行高校。学会“用脚投票”的学生们,或许在提醒着国内教育从业者,开放的教育,还要从开放的课程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