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下降是不是教育局长的错?
观察
学生体质下降是不是教育局长的错?
教育部等四部委近日提出,在评估评优时将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昆明市进一步提出,如果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3年下降,相关县级教育局局长将被严厉问责。(11月5日新华网)
每年开学季,一个几十分钟的开学典礼中,就有学生因体力不支“站不住”。以致学生的体质问题屡屡成媒体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虽然教育改革家吕型伟称,“体育不好是废品”,但体育锻炼在教育中处于整体式微的状态,学生的体质下降,已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媒体、学者以及民众的呼吁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被政府相关部门提上议事日程,并付诸行动,采取了相应措施。其力度不可谓不大,从“一票否决”到问责教育局局长,从执行措施的细化到体育锻炼细节的规定,无不反映出相关部门的决心。
不可否认,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学生相当重要。可问题是,在命运的改变与前途面前,这些都是可以暂时搁置的。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本人在这方面很容易达成共识。如今的社会语境下,读书仍旧是打通上升渠道,促进阶层流动的主要方式。
一些家长们恨不得从胎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为让孩子上优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惜血本,穷尽资源。读最好的小学为了考上最好的中学,上最好的中学是为了考最好的大学。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绷紧了弦,生怕一落后被别人赶上了。
这种以分数为核心的竞技式比拼,致使学生变成考试运动员。既然异化为一种长期的竞技,时间就变得重要了,尤其是竞技的结果关乎学校、老师的利益时。缩短体育锻炼时间,用来学习,提高分数,对学校、老师乃至学生本人往往都是一种“较为划算的选择”。
况且,竞技式教育的特点就是,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考试的分数说了算。少点锻炼,多考几分,拉开差距,更现实,亦更有实际作用。此种现实下,尽管祭出“一票否决”的撒手锏,恐怕最终的结局只会“雷声大雨点小”,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纸行政命令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
抑或相反,用行政命令层层下压,问责教育局长可能会逼迫下面造假敷衍,导致资源浪费。强扭的瓜不甜,行政命令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其作用极为有限。不久前,教育部提出今后可能将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此举固然有尝试的价值,但也要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极力避免成为增添学生负担,并为各类潜规测、腐败预留空间。
或许将体育锻炼同高考升学挂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体质的提升,而现实是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这意味着体育锻炼不仅是时间是否充足的问题,而是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度认同。
可见,修缮教育评价体系,改变扭曲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升学率与学校和老师的利益脱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比满是行政思维的“一票否决”、问责教育局长等措施,更有实际意义。(侯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