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运动会取消长跑引争议:因噎废食还是理性关爱?

2012年11月12日 08:3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朱慧卿/漫画
                                  朱慧卿/漫画

  现今大学生的体质真的变差了吗?日前,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开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比赛项目中,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不见了”。运动会负责人表示,这两个项目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取消是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武汉晨报》11月11日)

  反对

  不该迁就集体犯懒

  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这一类的长跑运动项目,训练起来耗时费力,这对不少大学生而言,已经失去了吸引力。面对屈指可数的报名人数,面对比赛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华中科技大学痛下决心,把已经严重“脱离群众”的长跑项目予以取消,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然而,长跑项目何错之有?我们承认,长跑训练非常辛苦,可它在锻炼人的意志力、忍耐力、爆发力等方面,有着其他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这一运动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双腿就可以参与,不像高尔夫球那样花费不菲,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独享。因此,它根本就不应该被从运动会比赛项目中赶出去。报名人数的越来越少,只能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怕吃苦,越来越不把体育锻炼当回事;只能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而且出的问题不小。如果因为参加长跑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就宣布取消长跑,那无疑是在“削足适履”,迁就大学生们的集体偷懒。

  应深入反思为什么现在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都惨遭学生的抛弃。我看,除了家庭溺爱、学生偷懒等原因外,中小学校体育越来越简化、越来越功利绝不容忽视。现在许多中小学为了减少麻烦,保证绝对安全,纷纷放弃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譬如铁饼、标枪、吊环、双杠、长跑等,中小学体育课上的训练项目只剩下有限的几个,学生的综合体能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如此培训出来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又能有多少人愿意再去玩那些风险高、又苦又累的运动项目呢?

  体育锻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更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试想,如果国民没有强健的体质,又怎能承担建设和保卫国家的重任?因此,面对长跑被大学运动会无奈取消这一可怕现象,我们人人都应百倍警惕。

  吴应海

  让学生体质更受伤

  让体质较差的学生参与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的长跑项目比赛,确实有可能让参赛学生“受伤”,引发一些健康事故。从这个角度说,大学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比赛,主要是为了学生安全考虑,避免引发意外事故,如学校所言是避免学生“受伤”。但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和举办运动会目的角度说,仅仅因为学生体质越来越差,达不到长跑项目要求,就取消长跑比赛项目,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笔者认为,大学这么做不但开错了药方,对保护学生体质于事无补,相反只会进一步毒害学生的体质,让学生体质更加受伤,而不是避免学生在比赛中“受伤”。

  学校运动会上的长跑比赛项目,并不是全体学生参加,而只是少数选手参加。所以,即使像往年一样继续保留长跑项目,也不会出现意外事故,不会有选手因为体质差而“受伤”。相反,取消了长跑项目,会使得一些本想在运动会长跑项目中展现魅力和风采的学生失去了动力,不再重视长跑锻炼,得不偿失。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的体质其实不只是不适应长跑项目,就连中跑项目的条件也达不到。在上个月底,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的一位女大学生在结束800米体能测试之后猝死。如果按照取消长跑的逻辑,那么中跑是不是也应该取消呢?再深推下去,如果学生连短跑也跑不了,是不是都得取消?

  事实上当前大中学生体质越来越差,主要原因是学生忙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玩电脑游戏等,减少了体育锻炼,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那么要增强学生体质,就必须加强体育锻炼,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长跑锻炼,而不是取消长跑比赛。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和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设置不能迁就学生,不能因为学生不喜欢、不愿意就取消,如此下去体育锻炼更加堪忧,必须反其道而行,不是取消长跑比赛项目,而是要在平时加强长跑锻炼。

  何勇

  赞成

  彰显理性关爱

  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不断滑坡。在全国3亿青少年中,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占到15%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了4500万人;对于现在青少年的体质,有专家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在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滑的同时,全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却持续增长,高身材的“外强”掩盖了体质差的“中干”。

  学生体质差是个普遍的现实问题。“经不起站,经不起跑”是不争的事实。“一次军训晕倒一大片”的现象令学生家长无不担忧,也令社会反思。我们必须承认事实,面对现实,不能回避问题。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体育锻炼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而不是一口吃个胖子,揠苗助长。学生长跑运动,是一项很强的体力运动,身体体力的消耗巨大,如果不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较强的剧烈运动就可能出现学生身体适应不了,很可能导致心肌梗塞猝死等事故的发生,结果是欲速不达。

  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比赛,是针对进入冬季,“一方面是天气太冷,跑起来太辛苦;另一方面,这两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际情况而定,彰显理性关爱。学生体育比赛运动本是锻炼身体,如果为了比赛而不顾实际,就是盲目蛮干。学校运动会就不应该是功利性的,不能为了得奖而强制性搞长跑比赛。应根据学生们的体质、体能情况灵活掌握和适时调整,所以我们要为华中科技大学取消长跑比赛的实事求是精神和理性关爱拍手叫好!

  汪代华

  延伸

  呼唤风险管理保险绳

  华中科技大学的“因长跑危险就取消”的行为,在中学教育中早就屡见不鲜了,据报道,“近年来,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引发损害赔偿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引起矛盾激化。”为了防止学生在学校受伤、家长到校扯皮,很多学校都取消了单双杠、高低杠、铁饼、铅球等项目危险性高的体育项目。很多体育课就是“男生打乒乓球,女生跳绳,再就是跑步”,上课单调不说,体育课程应该传播的勇敢、探索、拼搏等精神也萎缩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批评高校取消长跑是不够的,更应该拴上“风险管理保险绳”。

  所谓“风险管理保险绳”,是说,关于体育安全,以及诸多体育安全事故,仅仅一股脑地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而应该进行科学界定,有稳定、规范的保险、认定和赔偿规则,最好按照保险制度进行处理,由政府进行责任担当,进行兜底。或者引入社会赔偿制度等。如此,学校和教师才敢放开手脚上体育课。体育课应该承担的锻炼身体、培养自信、尝试风险、勇敢拼搏等课程属性才能得到重新回归。

  近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机制。

  换言之,体育风险管理机制终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值得庆幸!有了保险制度的护航,教师们被捆绑的“安全手脚”得到了放松,他们的教育积极性才能得到回归,那些存在风险的体育项目才能重新回来,学校体育就能得到健壮的发展力。这个制度早日落实了,“长跑危险就取消”就有望得到避免。

  雷泓霈

  ■三言两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你们的老师兄现在坚持每周3次以上2000米呢,师弟师妹们要坚强啊!

  ——唐大兄

  ●中国的未来靠谁?

  ——温可

  ●一直不能忘记20年前参加5000米长跑的情景。我不赞同华中科大取消长跑项目的作法。

  ——南万里

  ●上周刚参加完公司组织的5000米长跑运动,120人踊跃报名,除个别人身体不适外,几乎全部顺利完成赛程。华中科大运动会取消年轻学生的长跑让我等中老年人情何以堪!?

  ——王光齐

  ●难道我们又要轮回:东亚病夫?

  ——钱为

  ●非得工作累趴下才想起来锻炼,累出病怪公司不够人性化。你想怎样。

  ——李京坤

  ●你们的德智体美劳呢!

  ——金科

  ●悲哀。马拉松为什么是奥运的压轴?这是人的运动之根之本!这要是大难到来,跑都跑不动,学习成绩有什么用?体质上不去,就是废人,何谈理想抱负?

  ——李云

  ●我周围的实际是,很多年轻人不注意锻炼,反而是中老年人保持每天锻炼的习惯。也许只有体质差了,才会真正重视健康吧。

  ——王芝芝

  ●教育本应野蛮其筋骨,文明其精神,如今似乎颠倒了,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马里

  ●很多中小学体育竞赛记录封尘数年无人破……

  ——程前闻

  ●相比来说清华的体育氛围还是不错的。

  ——汪伟

  ●2008年,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受到许多的指责和质疑。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运动会取消长跑也引起广泛争议。同是跑步,社会态度大转变,这就是学校体育真正的春天到来的信号。学校体育工作者们,加油呀!

  ——李明明

【编辑:马婷婷】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