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研究生就业率不高 考研人数不降反升为哪般?

2012年11月15日 15:1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考研报名现场确认昨日落下帷幕——

  就业率不高,考研热为何不降反升?

  2013年考研报名现场确认14日落下帷幕。来自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数字显示,考研报名人数呈增加态势:网报南大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000人,网报南工大的人数比上年增加了近1000人,报考南农大的人数也增加了700多。江苏大学是镇江市唯一的研究生报名确认点,该校研招办主任张云表示,近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幅都保持10%左右。而教育部门统计,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低于本科生和专科生。江苏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81.31%,本科毕业生为88.77%,专科毕业生为92.40%。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但考研热度却不见降低,原因何在?

  记者采访发现,有些学生考研,是因为“父母之命”。南京工程学院的小刘报考了成都理工大学。小刘说,自己其实已与一家用人单位签约,职位是造价工程师。“这与我学的土木专业刚好对口,我也挺想工作的,但家人强烈要求我考研究生,所以我考研没有什么压力,考上了就上,考不上正好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的李欣,研究生打算报考上海一家研究所。小李说,父母认为本科生找工作不容易,所以希望他继续深造。小李本人也觉得,现在本科学历太多了,读研是大势所趋。 “即使考不上,这段经历对就业也会有帮助。”

  有的学生考研是为了个人兴趣。本科在安徽工业大学就读的戴礼玲,研究生报考的是南京大学英语语言学。“我很喜欢英语语言学,家里也支持我的想法。” 家在南通的邢梁书本科学的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准备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就是想继续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还有的学生考研是为找到“高层次”工作。南京审计学院金融专业大四学生薛天奇直言,考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前段时间,小薛参加了一些招聘会,体验到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如本科生。“但是,高学历还是有好处的,就我们这个专业,如果想进入向往的大证券公司,就必须有硕士学历,本科生只能做一些营销类的工作或银行柜员等,而我很想从事技术分析工作。”

  毕业于江苏大学英语专业的杨蓉,已在外贸公司工作了一年,眼下却选择了辞职考研。她说自己平常做的就是助理类工作,发发邮件、报报价等。“这份工作太闲了,没什么意思。”她此次报考的是复旦大学法律硕士,“想换个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复旦是名校,就业前景应该还是不错的。”长春某高校毕业生马成为了考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8月份就来到南京,准备一直驻扎到明年1月份考研结束。“本科上的学校名气太小,而名校起点高,可以找到待遇更高、环境更好的工作。”

  在报考研究生的大军里,不乏工作稳定者,有的已在单位做到了中层,但由于碰上学历“天花板”,为晋升和长远发展考虑,果断加入考研族。在南大报名点,来自省级机关的小叶告诉记者,工作已有两年,各方面都很稳定,但本科学历实在不能满足以后发展的需要,所以报考了南大的EMBA。32岁的陈先生和十几个同学一起赶到南大,报考会计学专业硕士。陈先生2003年从南大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头顶名校光环,轻松找到一家国有财务公司就职,一路做到部门经理。“最近几年,单位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而在国企想晋升的话,本科学历提升空间有限。”前不久,有同学在QQ群里倡议考研,没想到一呼百应。“如果今年考不上,明年会继续考。”

  南京医科大学老师张爱林等业内人士分析,考研热度不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人向来崇尚学习,不少人觉得幸福与学历高低有关系;二是暂避就业压力。研究生就业率不算高,但是本、专科生工作也不是都好找,而且研究生就业质量比本、专科生要好;三是跟潮流。学历高层次化,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正成为一个趋势。“世界经济不景气,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呆在校园里,看到周围的人在考研,有些人也跟着潮流走,以免学历上与别人有了差距。另外,江苏大学相关人士透露,民办本科毕业生考研人数增加也是因素之一。”

  报名人数增加,意味着考研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有关专家忠告,考研一定要理性,读研毕竟有3年时间成本,也有一定的经济成本,所以考生还是要综合考虑自身实际,决定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学业。“考生决定报考什么学校时也要理性,不一定非要冲最好的学校,这样考取的把握会更大一些。”东大研招办主任宛敏表示。(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王 拓 实习生 张 宁 刘 慧)

【编辑:张志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