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入高考能遏制学生体质下滑? 业界提醒需重视
长跑吃不消,军训会晕倒,学生体质弱引关注——
体育入高考,是健体良方吗
近期是高校举行秋季运动会的高峰期。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运动会已经取消了长跑项目,有些高校运动会将“长跑”项目的距离缩短,最长只有800米。
长跑项目为何退出校运会?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王宗平教授告诉记者,对现在的学生来说,800米以上就属于“长跑”——多数学生平时缺乏锻炼,体质下降明显,很难跑完全程。而且,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缩短或取消了长跑项目。
体育课上,王宗平曾遇到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他问大一新生:“会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车轮跑的,请举手。”没有一人举手。“能够考取南理工的,都是重点中学的高材生,而这些学校的体育课上得怎么样,可想而知。重点中学尚且如此,其他学校又如何呢?”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1年,部分省份抽查显示,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56%,初中达到76%;31%的小学、83%的初中从来不组织课外体育锻炼。
在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张建国,也深感大学生体质在下降。每年的新生入学军训,是张建国最紧张的时候——学生站队列,站不了几分钟就会有新生倒下。后来,他从大一新生中了解到,高中尤其在高三年级时是不上体育课的,体育课形同虚设的现象非常普遍。
李炜是南京市一所四星高中的体育老师,他所在学校是一周三节体育课一直上到高考前一周。而大量四星以下的高中,尤其是乡村中学,体育课就很难得到保证了。盐城一所老牌重点学校,一到体育课,语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纷纷来“抢占”,多年已成惯例。
“学生体质下滑”已成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高考加试体育”,借助高考这根“指挥棒”来提高学生体质。张建国是“体育入高考”论的积极支持者,他非常赞赏我省从去年开始的“中考加试体育”。他说:“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考加试体育,对初三学生体质增强会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广东、山东等地高考已经加试体育。近日,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布,《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体育入高考,似乎是大势所趋。
“体育入高考”,能真正遏制学生体质下滑吗?
李炜认为,把学生体质下滑归咎于体育课没上好,有失偏颇。因为,光靠一周几节体育课,并不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强身健体还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是要有健身意识。这个观点,得到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盛蕾的支持。她说,根据相关研究实验,学生在学校上完体育课后,再增加30—40分钟的体育活动,“才能达到锻炼的基本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学生家长,他们对“体育入高考”都有一个顾虑: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是一个7+1能不能大于8的问题,”王宗平说,“每天7小时内认真学习,坚持1小时体育锻炼,其效果大于8小时的只学习不锻炼。”作为资深的学校体育工作者,王宗平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同行的专业支持。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就曾对小学二到四年级的160名学生进行过体力活动达标研究,在“每天参加6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学生”与“不参加体力活动学生”之间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增加体育运动,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能起到一定作用。盛蕾说:“退一步,起码说明一个问题:每天6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不会影响成绩。”
王宗平说,就像高考无法取代素质教育一样,“体育入高考”也不可能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只是遏止学生体质下滑的一种办法,而提高学生体质,不仅仅是学校要上好体育课、利用课间操,更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应确立‘体育健身’的生活观、幸福观。” (记者 林华维 孙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