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猝死频发 不健康作息习惯难辞其咎
大学生运动猝死频发谁之过
专家:身体素质下降和不健康的作息习惯难辞其咎
汉口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张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就10日发生于上海杉达学院的一大二男生上篮球课时,在并无冲撞的情况下倒地猝死的事件以及近一个月来多起关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猝死的报道,询问为何在运动量并不大的情况下,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会发生如此悲剧?运动猝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湖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高长昀。高长昀结合自己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病例,向我们详细解释了运动过程中发生猝死的医学原因。
高长昀介绍,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猝死通常分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两种情况,其中心源性猝死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心源性猝死主要与心肌梗塞和心律严重失常有关,而脑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脑出血则通常是造成脑源性猝死的罪魁祸首。通常情况下,猝死更容易发生在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中风等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此外,职业运动员和长时间保持高强度工作的抢险救灾人员发生猝死的概率也高于常人。
在高长昀看来,大学生在运动中猝死的主要原因还是与其自身的体质有关。不少人会在悲剧发生后质疑猝死者生前并没有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疾病,为何会猝然离世。对此,高长昀解释说,这些质疑通常都是基于学生入学时的体检报告以及猝死者亲朋好友的主观判断,但是事实上有些大学生存在的心脏或血管问题是十分隐蔽的,很难通过常规体检检查出来。更为先进的造影检查技术可以较及时地检查出这些潜在问题,但是由于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在高校体检中推广。
悲剧接连发生后,不少网友表示大学生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和不健康的作息习惯难逃干系。据了解,郑州大学男子3000米纪录,是1960年一位政治系的学生创造,成绩为9分23秒,该记录已尘封半个世纪之久。另外,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2011年9月联合发布的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对于饱受社会诟病的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这一现象,高长昀说,自己在从事医疗工作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近年来年轻人体质明显下降的变化。在她接诊的病人中,年轻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较前些年上升不少,而这两者都是诱发猝死的重要潜在因素。
对于运动中发生猝死时该如何抢救,高长昀坦言,发生猝死时抢救的黄金时效极为短暂,越早抢救病人生还的可能性就愈大。在国外,由于急救知识的普及面较广,往往会要求猝死的现场“第一目击者”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国家公务人员更是被要求要掌握基本的抢救知识。而在国内,对于公众的急救知识教育还处于较为缺乏的阶段,不少人面对此类突发状况时往往手足无措。
专家一致认为,相较于猝死发生后的抢救,对于猝死的预防更有意义,但是往往也最容易被公众忽视。高长昀说,大学生等年轻人群不能自恃身体强壮而忽视了对于猝死的预防,因为暴饮暴食、情绪易激动、工作压力大、过于劳累等都会对心血管造成伤害,而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则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如果在熬夜之后立马去进行剧烈运动,发生猝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高长昀提醒,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血管会收缩,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平时活动少的人此时若突然增加活动量,心血管系统极易发生紊乱,引发心源性猝死。高长昀建议,人们应该重视对于猝死的预防,但是也不必产生过分的忧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来消除心脏等器官的隐患,辅之以合理的运动和乐观的心态,猝死就会自然退避三舍。对于部分高校取消长跑的做法,高长昀认为不能因为发生几起这样的事件就因噎废食,更应该在丰富体育锻炼的形式和考核体系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运动意识。
编后 本栏目是一个服务大众科技的互动栏目,自年初推出以来,受到了读者的普通好评,每期稿件都在网上广泛转载。读者的参与对于办好本栏目至关重要,欢迎您就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难题发问,本报记者将代您请教专家,释疑解惑。来电话请至:027-88567352或发电子邮件:a5s500@sina.com (见习记者 李世杰 通讯员 艾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