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校园分裂10年变迁:物质差距依然首当其冲(2)

2013年07月22日 10: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决定人能走多远的不是物质基础,不是成绩,而是见识和综合能力

  当然,没有漂亮的指甲油和名牌的高跟鞋,大学4年依然可以过得很精彩。曹淼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大学4年她拿了两次国家奖学金和一次国家助学金,她对物质差异看得很淡,“这些都是暂时的,而且也不影响学习和工作”。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拿下北京户口”。

  这个女本科毕业生刚过完21岁的生日,但她已在考虑未来孩子上学的问题,“为了下一代,必须留在这里”。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说完这句话,她向记者讲起自己一段“受刺激”的经历。

  那一年,曹淼大二,在一家省级电视台做实习记者。有一天,她跟着制作人去拍一个关于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电视新闻,到了现场,她呆住了。这个前18年一直生活在贵州山区的女孩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玩机器人的孩子,“最小的才小学四年级,”她反复说着这句话,“我是到北京才看到了机器人,但这里的孩子这么小就能接触到这个。”

  “如果我将来毕业回老家,我的孩子还不是比北京的孩子晚18年吗?”曹淼说。

  多年前,一篇题为《我奋斗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的网络文章红遍大江南北。如今,像曹淼那样依然拥有那般心理落差的人不是少数。她认为,在当下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不是物质基础,也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你的见识和综合能力,而这些则源于从小到大的受教育机会,“我自己拥有不了,要让我的孩子拥有”。

  遗憾的是,曹淼并未拿到北京户口。于是,她拒绝了一家私企的邀请,回到母校成了一名校漂族,昼伏夜出翻起了出国需要的英语单词书。本来,她仅仅是想通过一个研究生的身份再就业,但后来转念一想,与其在国内读研,不如直接杀到国外去,学成再回国,“见识太重要!”她说。

  当然,她也有顾虑,她和她的家庭都没有能力负担昂贵的留学花销,所以她出国的必要条件是拿到全额奖学金。

  这绝非一件易事。尽管在诸多媒体的报道中,“留学平民化”、“工薪家庭成留学主力军”的字眼儿随处可见,但曹淼丝毫没有感受到如此表达的现实性,她只得自嘲道:“或许我连平民都不是?”

  来看出自《2012年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的两组数据:其一是,自2007年起,出国留学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是继2000年后的又一次快速增长期。2007~2011年,连续4年增长比例均超过20%,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逼近40万。其二是,留学热点国家前3名及自费留学的大致花销:美国每年30万元、澳大利亚每年26万元人民币、英国每年25万元人民币。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则大幅增长,自费留学人数最多占90%以上,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2.67%。

  普通人的机会在哪里?看到这样的数据,不少人给出这样的疑问。曾在10多年前留学斯坦福等学校,现已回国创业的何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这种现象可能仅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支付起美国私立高校的学费。但是这现象还是令我不安。我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10年前的我,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面对的是现在这样的竞争,我能被录取么?”

  为此,何峰专门写下4篇题为《普通人的机会,马太效应》的文章,其中提到,10年前我见到美国各大名校中国的本科学生,还多是来自普通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拿着学校财政援助来读书,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倒是常见总理千金,某某国的王子公主。而10年后的今天,来自中国的学生终于也越来越高端,到处都是自费读着美国私立名校的中国精英阶层的子女。

  金钱可以取代天资和勤奋的时候 中下层家庭的孩子就失去机会了

  回到现实的校园中,通常可以看到的情形是,那些家底殷实又希望出国的学生,他们的校内外活动丰富,生活轻松,似乎丝毫不用担心出国费用问题,甚至有些学校专为出国而设的中英、中法班,只要交足几万元的学费就能进去,“进了这些班,就意味着出国成功一半了”。而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但又立志出国的学生,却过得“跟牲口一样”,祁年就如此自嘲,他是一位北京211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他还专门给自己算了一笔账——

  如果要顺利出国,不算学费,仅考虑之前的“准备”费用,就需要花近4万元,包括托福语言报名费1500元,考前点题、模拟冲刺课程2.5万元,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培训加考试费用共计1万元,“考ACCA可以为我的留学简历加分加码”,他说。而这笔“准备”费用相当于他4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花销的总和。

  就家庭条件来说,祁年出生在偏远村庄,年少时去县城读书,中学时父亲早逝,但他告诉记者,“一定要拿下ACCA,也一定要出国,即使再贵!”

  他说,印度一部著名的电影《流浪者》,里面有一句台词或许他一辈子也忘不掉,“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法官的儿子与贼的儿子的区别,实际就是他们所受教育的区别。

  他说,他不想重复这些看似真理实是荒诞的逻辑,他想要改变,而之所以选择留学,就是不希望被这一轮最新的、即将普及的教育方式——出国留学所遗弃。

  祁年此举令人欣慰,但他接下来所说的话则让人抱有一丝忧虑,他说自己看到这部电影的契机来自读高中时的一次课堂上,“如果没看到听到这句台词,或是教我的老师没那个见识的话,我可能也就去打工了。”

  正如何峰所言,所谓校园分裂,远不是到了高校才开始,也一定不是始于高等教育。回国后,何峰作为热心校友,还担任了Swarthmore College中国地区面试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就他面试的不少北京优秀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大多是国际交换生,参加过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看的书都是我大学之后看的,比如叔本华的书、涉及人权的书”,功底上比一些来自外地的普通孩子高出太多;再比如,何峰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上的北京市一所知名中学,其时他学了一门特别偏的小语种,后来考去隔壁一家985高校,想继续学这个语言,却发现这所国家顶级高等学府竟然没开这门课,“差距在高中乃至初中、小学就拉开了!”

  何峰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他有个朋友在哈佛大学,每年要作华人论坛,请来的演讲者都是政商界、文艺界的大腕儿。何峰很好奇,问那个朋友,“你们怎么能请来这种级别的人物?”

  朋友淡然答道:“很简单,这帮人的孩子全在我们哈佛读书,让他们跟爸妈说一声就来了。”

  这些,无关劣币逐良币,或是优胜劣汰的规则,在何峰看来,只关乎公平。他说,“当金钱可以取代天资和勤奋的时候,中下层家庭的孩子就失去机会了,所谓竞争的规则就只有表面的公平。”(记者 邱晨辉 实习生 汪乐萍 魏苓)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大学生皆为化名)

【编辑:肖媛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