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降英语比重引热议 能否撬动高考改革是关键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马海燕)近期,中国多地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减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除北京外,山东从明年起也将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虽然北京的方案还在公开征求意见中,但这是高考改革十多年来首次获得难得一致的好评。在某门户网站调查中,超过七成网友对降低英语比重表示支持。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说,“减弱英语教学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坚持!”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起步时间已从中学提早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升学、就业、评职称都要看英语成绩,虽然可能工作内容与英语并不相关。尽管“重英语、轻母语”多年来一直为许多学者特别是国学研究者诟病,但整体并未改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未全面完成之前,高考的内容与形式,甚至直接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和成效。”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认为,本轮改革首先拿“过热”的英语科目“开刀”,并且将分数“盈余”投向中国母语科目及体现高校选才需求的综合科目,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但降低英语比重能否撬动整个高考改革的难题,甚至对中国的教育变革产生根本性影响,很多人并不乐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北京这次推出的高考改革其实主要集中在考试评价上,对于高考的改革来说这仅仅是一小步,高考改革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和高校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地选择高校,高校也不是被动地等着学生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真正“啃硬骨头”不是高考科目改革,而是录取制度改革,这就是按国家教育改革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推进政府放权,落实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其实,实行这样的考试、录取模式,根本不需特别关注英语科目的改革,因为各校在自主招生中自会根据办学定位、特点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这就让英语教学真正回归本质,从全民‘一刀切’学英语,转变为学生根据兴趣、学业和职业发展选择性学英语。”
也许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从2014年起,本科志愿填报实行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每批次第一志愿为2所平行的学校;第二志愿为3所平行的学校”给了众人一线曙光,但也只是一线曙光。教育改革“应标本兼治,关键是体制要变”是老调重弹,也是金玉良言。
于涵认为,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推进,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基于全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及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智慧和作为,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做出“攻坚战”的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