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学生支教面临困境 模式亟需转变实现可持续

2013年12月23日 09: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教育调查网络版仅限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发,与本报无协议转载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大学生支教如何实现可持续

——基于对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支教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教团员在教学生认地图。 资料图片

  从1998年至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已实施了15年。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也实施了10年。大学生支教究竟给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是否存在弊端?需不需要改进?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以来的贵州支教活动进行了调研,以期通过解剖一个“麻雀”,深入探究大学生支教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调查采用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在贵州山区和湖北武汉访谈了支教地的教师、学生、干部、群众,以及支教者、资助者、发起人、组织者等97人,听取了他们对支教的感受、体会、意见和建议。

  积极影响——支教改变了山村教育,引领了社会风尚

  支教改变了当地学校的校容校貌。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小学的教室原本十分破旧,受徐本禹到此支教和媒体宣传的影响,各界共出资37万元建起了一栋崭新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楼,大石村将其命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追随徐本禹等支教学生而来的社会资金为贵州当地修建了8所希望小学,其中位于箐山村的学校被称为“本禹希望小学”。支教改变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也使学校教育教学力量逐渐充实,教育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在支教队员的努力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的学生成绩大幅提高,这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使两所学校的在校生都一度从不足百人增至300余人。

  支教改变了当地学生的教育状况。当地学生是最直接的支教受益者,也是支教影响最深刻的群体。一些辍学的当地孩子被支教队员重新拉回了学校。这些学生还从支教大学生身上获得了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一批又一批支教队员的影响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的品学兼优学生都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在考取大学、走出大山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支教引领了积极的社会风尚。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唤醒了人们心底的善良,倡导了一场经久不息的对贫困落后地区教育进行社会捐助的活动。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到那里去帮助孩子们。至今,来到两所学校支教的短期志愿者已达300余人,支教1年及以上的志愿者达50余人。社会各界还纷纷捐款捐物,资助当地孩子入学。截至2013年7月,两所学校接受国内外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共资助当地1700余名农村中小学生上学。

  支教给予了支教者人生财富。徐本禹反复强调:“贵州支教教会我把感恩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把感动当成一种生活追寻,把困难当成一种生活磨砺,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支教大学生不仅在精神上获得了丰收,而且在职业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云说:“先去基层锻炼再就业是一个好选择,过去支教团的大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能找到好工作。有这段特殊经历,用人单位会觉得他们更能吃苦、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存在问题——支教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发展困境

  支教尽管赢得了当地大多数人的赞许,引发了数百万人的参与和追随,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支教的目标和追求问题。从最初开始,支教大学生便将主要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学生,致力于帮助山区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在这样的目标设定下,支教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对待社会捐助,支教大学生会与当地教师一起将资助名额和捐助物品分配给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而那些成绩较差、家境又较为贫寒的学生则获得很少。这样,10多年下来,支教活动仅仅培养了不到1%的学生上了大学,而对众多留在当地的孩子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公平,也扭曲了支教的终极追求。

  二是支教的内容和方式问题。从徐本禹开始,支教大学生就主动承担起语文、数学学科的日常教学,相当于一个在岗教师每周上20余节课。最初支教的几年中,当地学校确实缺少教师,支教大学生这样做无可厚非。然而,当前当地学校已经基本能够按照国家生师比标准配齐教师,支教大学生仍然重复以往工作,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中小学教学是讲究艺术的专业性活动,支教学生缺少系统的理论素养,没有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基本配齐的在编教师因为支教大学生的存在,主动或被动地被上级部门借调,或找借口让支教大学生代替上课。因此,支教大学生介入当地学校主科教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公办教师的非正常流动,助生了一些教师不安于教学、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

  三是当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10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支教的大学生一直在帮助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等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了相对比较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然而,当地初中较少,教学质量也不高,初中学生考入高中者几乎为零。当地的高中教学质量亦不高,高中生考上大学者屈指可数,这挫伤了支教大学生的成就感。

  四是当地社会各界对支教的态度问题。自徐本禹支教开始,当地政府、群众、教师等都隐隐存在着一种“盼着给予”、“等着改变”的心理。目前,“等”和“靠”的思想仍在部分群众和社会各界中存在,主要表现为当地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积极作为。

  五是支教大学生的支教目的和动机问题。徐本禹最初支教是比较纯粹的行为。尽管如此,他在开始2年期支教之前,还是得到了母校为他保留2年学籍的研究生资格;连续支教7个月后,2004年3月被共青团贵州省委补入扶贫接力计划,每月可领取500元的生活补助,成为“体制内”的志愿者。徐本禹之后,华中农业大学前往贵州长期支教者都被纳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团中央支教项目。如今,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支教者一般为期1年,可拥有多项待遇。利益的诱惑使得不少大学生争相报名,努力争取这个既有光环又经济划算的难得机会。

  对策建议——支教模式亟需转变,期待更多爱心参与

  一要修订支教的目标和追求。针对大石、箐山的两所小学只有1/2的学生能升读初中、1/10的学生能考进高中、1/100的学生能考上大学的现实,支教大学生要尽快扭转以往只帮助山里学生上大学的追求,将主要支教目标定位于孩子的课外教育、全面教育和社会入门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到社会上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怎样干好它,从而走出一条与自己父辈截然不同的道路。如果支教大学生能够点燃所有山里孩子尤其是没有考上大学孩子的理想之火,那么山区面貌的大幅改观、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便指日可待。

  二要转变支教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义务教育师资力量日益充实、山区教师编制基本配齐的状况,支教大学生应逐渐从主科教学中抽身出来,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山区孩子的课余生活。第二课堂是当前山区学校教育最为欠缺的,这个领域不少支教大学生已经着手尝试开展,有的已经小有成效,但仍然大有可为。

  三要规划当地的教育布局和发展。只有中小学布局和发展合理,在小学支教的大学生们才会更充满信心、干劲十足。规划当地的教育布局,需要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国内外成功经验为借鉴,立足本地实际描绘蓝图。

  四要争取更多社会人士的爱心参与。支教尽管是个体行为,但关涉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成就的取得和持续发展需要社会的合力助推。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关注这股力量;当地学校和教师应给予支教队员适当的岗位,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当地干部群众应积极借助支教力量,发展乡村经济,使教育与经济互相支撑,良性循环。社会各界人士也应继续、持续地伸出援手,保障支教队员及支教地的合理需求,促使支教活动富有成效,促进志愿行为成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自觉选择。

  五要纯化支教者的支教目的和动机。支教是志愿者的高尚行为,不应抱有任何功利的打算。对大学生来说,因为自己还没有经济收入,助人的理想和行为暂时还需要中央财政的生活补贴,这是可以理解的。当做“志愿者”和“义工”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角落,变成每一个资源富有者对局部资源困窘者的主动帮助时,更多不需要生活补贴的教育经验丰富者就会现身于教育亟需的场所,成为真正的“志愿者”和“义工”。

  (陈新忠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SH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880012的研究成果)

  【背景】

  华中农业大学组织学生到贵州支教缘起于该校大学生徐本禹的支教行为。2002年暑假,徐本禹和4位同学一起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支教。2003年4月,他高分考取本校研究生,但毅然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狗吊岩为民小学义务教书。2004年7月,徐本禹转到办学条件更差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下,徐本禹被推选为2004年度CCTV“感动中国”人物、中共十七大代表,获得多项荣誉,他开创的支教活动被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和社会爱心人士接替。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3日第3版

【编辑:张培坚】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