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代表委员热议高考改革:真正突破“一考定终身”

2014年03月04日 10:3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在今年的两会上,高考改革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高招录取中毋庸置疑的铁律,然而,分数统一划线录取的“一元选拔模式”在今天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弊端,很多学生被绑架在分数的战车上,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好奇,忘记了学习的初衷。

  于是招生录取被一些人称为“招分”,招到的学生只是一个分数代码。

  有人说,用分数选拔人才是最简单的办法,成本最低的办法。用综合评价选拔人才是最复杂的办法,最辛苦的办法,也是成本最高的办法,必须通过人去选拔人。

  因此,高考改革必然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分数很重要,但分数不能是唯一的录取标准。于是,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分离等词汇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

  今天的高考改革,就是要发现分数背后的人,发现那些有思想、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人,让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学生“学”有所选、大学“教”有所选。

  A、期望多投多录,从“被批发”到“主动选”

  ■事例

  3年后的高考会是什么样?在北京某中学就读的高一学生郭彤还无法知晓。但她知道,肯定要变了。最明显的是北京降低了英语分值,提高了语文分值。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考两次。

  她憧憬着,是不是以后就可以从繁重的高考中解脱出来,不再分分计较?或者同时申请不同的大学,得到不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时,自己就可以骄傲地选择心仪的学校就读。

  高考改革呼之欲出。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给出过一个高考改革时间表。虽然目前高考改革还是蒙着面纱,不过,人们还是依稀看到它的框架、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高考改革的统一部署来看,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这次高考改革,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有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可能很多人更关注考试科目的改革,但这次改革的核心在招生制度改革。”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代表说。

  “作为影响亿万民众的‘中国第一考’,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的看法与众不同,“高考制度的设计,不能就教育说教育,它是治理能力的一个体现,需要聚焦现实,关注长远,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考改革需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精英教育模式的培养体系之下,传统高校的选拔功能相当突出,但在大众化的时代,它凸显的则是甄别功能,为不同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于是,选择便成为应有之义。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脱口而出:“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就在‘选择’二字。”通过制度设计,给考生选择报考学校、考试次数、考试形式、考试科目等的权利,给高校选择合适学生、因材录取的权利。让双方在各自有序的竞争中,激发自身活力,实现各自目标,从而解决“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身”“考、学脱节”等问题。

  郭彤的希望也是张志勇代表的希望——建立“多投多录,双向选择”的录取模式。“一个学生可以向多所学校投送自己的入学申请,也可以拿到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可以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会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了制度的保障,确保他选择的专业、学校和自己兴趣一致。二是激发高校改革活力,促进办学质量的竞争,高校办学特色和品牌意识会大幅度提高。”张志勇代表说,“如果我们真正实施了‘多投多录,双向选择’的招生录取模式,那么你这个学校办学质量不好、没有特色,学生就会用脚投票,选择别的学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高校改革的内在动力。”

  B、突破“一考定终身”,从“考三天”到“看三年”

  ■事例

  改革方向已定,“一考定终身”在上海撕开了口子。2015年,已实行9年的复旦大学“千分考”(自主招生选拔考试,因满分为1000分而得名)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从“考三天”到“看三年”,这一改变意义深远。而此前,北京、山东、江苏、陕西……各地高考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个个亮点引发人们无数争议与讨论。

  这是真正突破“一考定终身”的改革。

  “过去的高考改革,不管有多少科目,都是通过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命运。这次改革提出的探索实行‘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都是要突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可以说,之前的很多改革都是小打小闹,唯有这次改革突破了这个难点。”张志勇代表说这是自己深入思考后的体会。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委员则直言不讳:“很多人希望通过一年多次考试,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但我并不赞成,因为高考成绩与平时表现相差太远的情况,纯属小概率事件。是否有数据说明现行高考究竟埋没了多少人才?我看没有。”

  “就考试科目而言,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但不分文理科,会不会造成新的负担或者加重学业负担?对现今高中科目如何进行归类、整理?”马敏委员有着另一种担心:就考试形式而言,改革单一的统一考试,试行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高水平大学联考等。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现高校分类管理。本科、高职分类考试,国家正在试点,而更广意义上的高校分类还是空白,教育行政部门在此可以加大工作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代表说:“是高考改变了我和整个家庭的命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逐渐变成了教育的‘指挥棒’,这种用终结性评价评判学生的方式使得基础教育陷入了‘应试’泥潭,不考就不学,少考就少学,毫无素质教育可言。”

  “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改革都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甚至是试错基础上的,这既需要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因地制宜地分步实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考改革不宜一下铺开,各个省份的教育资源分布、现有高考科目等都有很大不同,我建议无论是减少统考科目,还是不分文理科,都要在一定范围试验之后,再分省实施、全面铺开。”李一飞代表如是建议。

  C、探索招生录取,从“招分”到“招人”

  ■事例

  像是对“粗放”招生方式的宣战,高考改革信号释放之前,也有高校开始试水招考制度的变革。2013年,北京大学宣布首次全面启动“元培综合评价系统”,该年参加“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要接受12名以上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包括初步审核评价、学科基础面试、综合面试、随机抽查笔试、体质测试5个环节。

  不再只看冷冰冰的分数,而是要看活生生的人。高校招生动起来。

  “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让高考招生更适合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更能够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表示,人本身是很复杂的,但我们往往通过简单的分数来认识一个人。高校需要通过说话、作品、活动等形式来全面真实了解人,而这是一门科学。

  显然,如果单纯从考试视角推动高考改革,招生制度不改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如何扩大自主性是30多年来贯穿高考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其目的是要给学生和高校更大的选择空间。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自主,这将是必然的改革趋势。”朱永新委员表示。

  在张志勇代表看来,理想的多元录取模式,意味着高校招生依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学校招生章程的基本要求,这是报考某高校的基本门槛,达不到门槛的学生就没有资格报考这所学校;二是参加国家统一高考的考试成绩达到学校的最低录取控制线,否则,没有资格参加学校的统一录取;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或者面试成绩等,符合招生学校的要求。

  “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学生,才有获得高校录取的资格。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完善三个制度:一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其上升为国家考试;二是完善统一高考科目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自主面试制度,特别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要做到真实、可信。所以,一定要把这三个制度建设匹配好,才能为真正实现多元录取奠定基础。”张志勇代表表示。

  ●专家视点

  高校动起来才是真改革

  高考改革在中国,从未停止过。过去的改革主要有四种——实行分省命题,目前有16个省份这样做;注重考试科目调整,从老6门到“3+1”;建立多元录取机制,除裸分录取外,辅以高考加分、免试推荐、定向录取、特长录取等;自主招生试点,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能的学生提供通道。

  上述做法主要集中在考试改革,录取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学生考试压力也没有减轻。如果招生制度不改,特别是总分录取模式不改,只改考试,即使考一门也解决不了问题。高考永远是“独木桥”。从这个意义讲,这次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协同推进考试改革、招生改革、管理改革。但要注意,协同推进切忌齐头并进,应当以招生改革为核心,整合考试改革和管理改革。

  我不赞成目前自主招生分名额的思路。如果自主招生是针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能的学生,那比例不一定是5%;如果为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探路,5%好像又太少了。在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开口子,这些名额到了地方、高校就是特权,从上到下都想占便宜。

  我比较提倡的思路是,让高校动起来、让高校负责——选择一批高校为试点,以招生改革为核心逐步推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考试改革,同时配合高校进行招生改革。用什么机制来保障权力运行公平公正?第一,公开。学生通过什么途径进来的、各项考试和测试的成绩以及所有不涉及隐私的信息都要公开;每个学校要在招生章程里明确招生程序和各种标准。第二,学校内部的招生体制要变。明确学科到学院再到学校层级的招生权限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第三,外部监督。特别要建立政府对高校招生的监督问责和招生违规举报查处制度。

  但是,以高校为试点推进改革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所有省份都单独为一批试点高校准备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报告是有困难的。我觉得以前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就是把试点高校组成招生联盟,建立基于网络的考试招生服务平台。加入联盟就相当于你和教育部签订协议,还可以获得优惠政策。这种涉及高校招生体制全面改革而不再是开口子的联盟,就是以招生为核心、高校为主体的改革,高校不必过分看重省里怎么改,有了可靠的考试和信息我就用,没有我还可以自己考。这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王烽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

  ●改革时间表

  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试点。

  2014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高考改革亮点

  外语退出统一高考,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外语考试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探索高考文理不分科,减少考试科目

  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消百分制,学完即考,一门一清

  高中学业考试,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反映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学生也可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

  高招拟参考会考成绩

  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本报记者 邓 晖 靳晓燕)

【编辑:燕磊】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