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偶然和必然
3月9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应记者提问。中新社发 杨华峰 摄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叶艺勤)如何打破“一考定终身”,避免学子因“偶然”失误“辜负”十年寒窗;如何打破“嫌村爱城”,避免“必然”存在的出生地差异成为影响学子深造的门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作为牵动亿万中国家庭神经的教育话题,高考改革在两会期间引起广泛热议。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多次被记者们拦截,追问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相关问题。
袁贵仁透露,高考改革将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将不分文科生、理科生,全部考生考的内容一样;英语仍然是高考统一科目,但考试方式会发生变化;高考录取在以统一考试科目成绩为基础的同时,还要依据学生3年学业水平成绩,参考综合素质的表现。
这一表面上的结构调整事实上对于现行高考制度有着深层次影响,即一考定终身的松动。2013年底,北京市教委对外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到,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50分,向“一年两考”过渡。无独有偶,江苏也已基本确定英语考试将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
高考英语“一年两考”的消息一出,公众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此举是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有益尝试,也有人担心,“一年两考”以后,孩子会不会为了追求好成绩而更热衷考试,反而负担更重。如何通过“一年两考”达到给予考生更多机会,降低压力和恐惧感的效果还需进一步考量。
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备受争议的高校自主招生。
所谓高校自主招生,即在国家统一高考基础上,通过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考试和面试,学生可获得一定加分的招生行为。这种招生政策是为了打破“唯分取人”。不过近年来,自主招生也暴露出腐败等相关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在政协记者会上表示,自主招生试点是为了让高校和考生相互之间有更大的选择权,应该继续推进。
这一观点同样得到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的认可。他表示,自主招生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不能因噎废食,要继续坚持。
不过,在自主招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滑落”值得警惕:重点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里的农村生源越来越少。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就此表示,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低的问题大约从前几年开始受到重视,目前该校贫困地区学生占比20%,与前些年基本持平。今年,考虑翻一番,具体方案还在进一步落实中。
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高考改革是考试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就如袁贵仁所说:“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简单说,就是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尽量不走弯路,不能改革后留下‘后遗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