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赴美低龄留学生8年增365倍 生存状况堪忧

2014年10月24日 09: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两个月内,发生了两起留美中国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当地时间10月16日下午两点左右(北京时间10月17日凌晨),在位于美国东部巴尔的摩市的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近的一所公寓内,来自中国广州的艺术与科学学院大二学生李扬凯跳楼自杀。

  8月21日,在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以下称“富乐顿分校”),22岁的林旭(音译)从校内一座五层楼上跳下。

  表面来看,两名学生存在诸多相同点。他们高中起便出国留学,均已在美国呆了4年以上,是近年来增长最为迅速的低龄留学群体中的成员,被称为“小留学生”。虽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尽相同,但他们最终选择了相同的结局。

  这些事件也引发了对年轻留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的关注。怎样的压力致使他们轻生,可否避免此类悲剧再发生?

  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

  9月20日的一篇英文日志里,李扬凯写到自己的抑郁,“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失眠和焦虑之后,我终于看起来像自己了,当然,经过服用一些药物。我现在不太关注外面的世界了。老实说,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但也许不现实,对吗?”

  这篇日志不长,在他看来,“没什么好读的,看起来像一些废话。”

  “独立、靠谱、谦逊低调、善良、能干、执行力强”,这是朋友眼里的李扬凯,在同学小江看来,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完全没有想到他会这样”。

  李扬凯中学时期的好友小川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扬凯成长于广州市一个中产阶层家庭,是家中的独子。不管他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出国留学,以及选择物理专业,父母一直都非常支持,他的家庭很民主。

  他在执信中学读了两年高中,是校团委信息部部长,也是执信模联社、执信记忆社的创始人。

  朋友们记得他电脑能力强,曾经想做IT,后来兴趣转移到物理上。创建记忆社是出于对脑科学、记忆学的爱好。“他在物理学和记忆学方面非常有天赋,一开始只是为方便自己背单词,后来希望这方面的东西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可以让大家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有理解。”小川说。

  在李扬凯20岁的年轻生命里,“模范优等生”的形象是毫无疑问贯穿始终的。

  小川和李扬凯经常在中学宿舍的顶楼彻夜长谈,“那时他就很有理想,对人生很有想法和规划。他后来发现在国内学物理可能有些高深行业学不了,就慢慢决定去国外。”

  升高三前,李扬凯转学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私立寄宿中学,又重新读了一年高二,两年后,他拿到了不少大学的录取通知。2013年5月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修物理。

  物理是李扬凯的志向,小川回忆道:“他很热爱物理,也立志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以前也说过想努力拿诺贝尔奖,为华人争光。他选专业时也跟我讨论过,他本身能力很强,其实可以选择一些名气更大的学校,但是选择了现在的这个大学,因为这个大学的物理很有名,在全球都属于顶尖。”

  也正是升入大学后,小川渐渐发现李扬凯的些许变化,在偶尔的网上交流中,李扬凯常谈到学业上的压力。老友们则安慰他,为他鼓劲加油。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今年暑假,李扬凯回国后与几个好友叙旧,“我觉得那个时候他的精神就不是很好,有点儿低落,但是言语中还是表现出了对物理或者学术的热忱。”小川回忆。

  “他是个有情怀有理想的人。”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但小川能理解李扬凯,“他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地方去学习,难免孤独。学物理的人不多,志同道合的人也挺少的。甚至国外身边的同学对他也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有同学戏谑称他‘教授’,虽然他也觉得挺无奈尴尬的。”

  9月25日清晨6点42分,李扬凯在脸书的个人主页上接连发了两条信息。这似乎是一种异象的开始。

  “如果你试图寻找一个你愿意听他说话的人,那么主页上的这个人是你要寻找的。请在这里留言或者发邮件给我。”“如果你认识我,请不要太惊讶。除非是一段正式的或者长时间的谈话,在这里留言就可以了。”他写道。

  脸书的上一次更新是1月19日,他过完20岁生日后不久。新浪微博的更新则停留在1月30日,发布的内容最多的是关于科学和电影类的。李扬凯爱好看电影、体育和玩游戏,他曾在脸书上说,“两天看了十部电影”,但这些爱好未能帮助他完全排解心理压力。

  在日志的最后,李扬凯写道:“我所能做的,只是过一个正常的生活,上学、做作业、在校园里溜达。每天都快乐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但还能做什么呢?我相信事情会朝着本来的方向发展,那就足够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报》网站报道,目击者对警方说,李扬凯独自爬上了屋顶往下跳。巴尔的摩警方发言人表示:“警方仍在调查,但看上去似乎是一起自杀案。”

  自杀事件发生以后,该大学负责学生事务的副教务长索伦伯格和主管学生生活的系主任马丁内斯向全校学生发出一封电子邮件称,每一个认识了解喜爱李扬凯的朋友和家人以及整个约翰·霍普金斯社区都为李扬凯的离世感到震惊且惋惜,希望每个人可以彼此依靠,依靠家人,学校的资源也为各位开放。

  被边缘化的留学生

  根据《世界日报》的数据,自2005年至2013年的8年间,赴美中国留学生人数从6.2万人次增长到23.5万人次,增长了近3倍。其中,本科留学生增长了近10倍。增幅最大的是赴美就读私立高中的小留学生,从2005年的65人至2013年的23795人,增幅高达365倍。

  另一位小留学生林旭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由母亲抚养。林旭的母亲是工薪阶层,但仍将林旭送往美国读书。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侨务领事曾表示,林旭是家中独子,和家里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加州当地媒体报道,林旭曾就读于富乐顿分校扩展教育计划的英语培训班(ESL),这是针对母语非英语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专业英文课程。只要提供高中毕业证书,就可以申请该课程,如果考试通过,学生可继续在富乐顿分校就读本科。这一课程为期两年。

  当地媒体称,林旭没有通过英语测试,并且没有参加补考,富乐顿分校在一年前将他的学生身份终止。林母由于无法负担林旭的生活开销而一度停止寄钱。在美国,他成了“黑户”,曾经打过零工,勉强维持生活。

  “可能是因为没有读到大学‘无颜见江东父老’,或者家里有压力,认为连本科学位都没有拿到,回国后很可能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美国打工赚钱多。”当地媒体援引知情人士表示。

  中国青年报记者向富乐顿分校的媒体联络部主任去函采访,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与李扬凯不同的是,林旭并没有留下太多个人记录。不管在新浪微博、人人网等中文社交网络或者脸书等英文社交工具上,记者没有查询到他的任何个人账号,甚至没有查到任何朋友的悼念。

  尽管时有新闻出现,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的海外生存状况并不被大众所知。自杀的事例正日趋增加。

  仅美国加州,2012年以来,有报道的自杀案件就有4起。此外,2012年,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发生一例,堪萨斯州安保利亚大学发生一例。2014年2月,新泽西州史蒂芬理工学院发生一例。

  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无法适应留学生活所造成的心理负担最终引爆了这些自杀事件。

  其中,学习压力压在大多数留学生身上,不管优等生或是成绩差的学生,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同辈的压力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上述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就曾在博客上感觉不如西方学生,她认为自己“唯一的优势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全。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如何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经济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富二代”、“官二代”一直是留学大军中的主力,近些年,来自工薪家庭的留美学生同样大规模增长。

  对这些学生来说,美国高校昂贵的学费对于整个家庭是不小的压力。一位离世留学生就曾在他最后的留言中写道:“如果可以不管家里再要钱了,那该有多好。”

  专家:低龄留学需具备三种基本能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管是家庭还是学生个体,都存在着不了解国外教育环境盲目留学的情况。因为没有准备,出国留学遭遇了各种问题。这需要给家长孩子提个醒。”

  熊丙奇直言:“不要盲目随大流,因为他人出国而出国,或者因为他人发生事故就不敢出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个充分规划。现在很多留学都是自费,每年15万元、20万元,不顾及家庭经济状况,也会造成很大压力。”

  “再者,要正确认识国外,到国外留学并不轻松,不能把留学当做逃避手段。出国留学要求更高的能力素养,在国外遇到各种问题、不适应国外生活其实很正常,回国不就好了?有的人觉得回来丢脸、回不来,这种观念应该转变。学生、家长不要害怕被人说,学不下去就回国,不要在外面死扛。国内的舆论环境也需要改变。”熊丙奇分析。

  而从心理状况来看,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林永和判断:“在如今心理年龄滞后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的时代里,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人群可能比成熟的人更容易出现问题。”

  在林永和看来,出国留学的这些低龄留学生属于“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生理、言行上成熟了,但是心理还不成熟”。

  他认为,留学能力至少包含三点:首先,要有生存力,也就是自理能力、调节能力,可以自我照顾;第二,要有学习力,有求知欲望和自学管理的能力;第三,要有适应力,包括对社会的适应,对环境、语言、人际的适应,面对问题、挑战的能力,包括目标的适应等,要清楚留学是为了什么。

  林永和认为,满足这三点,才具备了留学能力,这是先决条件。如果家长准备送孩子留学,必须着重培养这三种能力。

  林永和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必须马上调整,调整孩子也调整环境。该回来就回来”。

  对于具备了三种留学能力的留学生,林永和提出了更加详细的应对心理问题的建议:“第一,家长陪伴成长、陪读,时刻关怀密切关注;第二,不在身边可以网上沟通交流、解决问题,沟通中启发自助;第三叫做委托关爱,如果海外有亲朋好友,有能力的,可以请求委托关爱,还可以向社会、老师请求帮助。要观念转变,如果有问题解决不了,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高四维 实习生 罗旻

【编辑:吴涛】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