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刷信用卡已在大学校园中蔚然成风,这种能够透支成千上万元不等数额的“消费方式”,在切实解决了部分学生燃眉之急的同时,也滋长了很多学生“超前消费、及时享乐”的不良思想。为此,相关人士提醒大学生,要理性消费,莫当信用卡卡奴。
事例 暑假打工为自己还债
家住沈阳的小韩,是我市某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平日里“时尚”的小韩用的都是名牌,同学们都以为他是大款家的孩子,而小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其实我这身行头,都是用自己的信用卡透支来的。”小韩告诉记者,父母每个月只给自己1000元钱的生活费,但这点钱不够自己半个月花的,于是小韩在3家银行各办理了一张信用卡。
小韩表示,自己平时消费全凭这3张信用卡。大一上学期,他还用信用卡为一趟浪漫的黄山游埋单。“那是一场难忘的旅行,让我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可此后,小韩的信用卡又多了一项消费内容——为女朋友埋单。每到了还款的日子时,小韩就开始发愁,不过,好在各个银行的还款日不同,这给了他一个缓冲时间。可即便这样,小韩还是不能按时将钱全部还清。“如今的我已经成了卡奴。”小韩自嘲道。于是今年暑假,小韩决定留在大连打工赚钱,为自己前半年的大方还债。
银行 对重点高校培养客户
据了解,2005年至今,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纷纷向大学生推出了信用卡。大学生群体尽管目前尚无固定收入,但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却被广泛看好,因此抢先锁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银行日后的优良客户。
对于银行的放贷风险,业内人士并不担心:“如果大学生有信用卡恶意透支等不良信用记录,所有银行都将在同一时间将其列入‘黑名单’。”此外,部分银行只对重点高校开展信用卡业务,这些学校学生在毕业后大多都有稳定的工作,银行愿意在其进入社会前就建立合作关系。
建议
持卡消费应合理和诚信
“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个人把握的尺度。”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大学生较早接触信用卡是件好事,可以提前培养独立理财能力,但是否能真正使用好信用卡,就要看持卡人的自身素质。而作为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和理财知识的引导教育。否则,信用卡就成了大学生除借钱之外盲目消费的工具,信用卡非但不能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诚信观念,反而助长了他们的过度消费,给学生家长造成意想不到的经济负担。
辽宁卫理士律师事务所李伟律师表示,《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发卡银行应当认真审查信用卡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状况确定有效担保及担保方式。”目前,个别银行明知道大学生实际上是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的群体,却以无担保等“优惠”条件吸引他们办卡,盲目追求发卡数量,显然有违国家有关法律规则。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进行更加细致的规范。 (来源:新商报 记者 毕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