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深山任教 有很深的“感恩情结”——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大学生深山任教 有很深的“感恩情结”
2010年05月10日 09:18 来源:武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范献龙放弃武汉工作执教深山

  家访过程中,范献龙也曾经历过一些让他事后还有些惊悚的事:神农架的雪每年都是9月底开始下,来年五一后才开始化。一次雪天家访,在山坡上行走的范献龙脚下一滑,竟从山上滚了来,所幸的是山坡下的深达半尺多的雪托住了他,他爬起来拍打干净身上的雪继续向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另一个学生家走去;神农架山高林密,是豺狼虫豸藏身的好去处。“夜里走山路,我经常是沿着溪水走。在水里走可以避免大型动物的攻击,也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家,许多山民是依水而居的。”

  一次家访完时已傍晚,在一条小溪边想歇一下脚的范献龙洗完手脸后,一晃眼看到离自己半米远处有一黑色园形“石头”,打算坐上休息一下,尚未抬身,“石头”动了起来,这是一条在此小憩的蛇。蛇昂起了头,与范献龙对视着,“我一动不动,听一些老人说了,遇到动物你只要不动,它就不会伤害你。”过了一会儿,蛇自己拉长了身子,向深草丛中爬去,足有一米五六长。

  就这样,6年来,范献龙把自己所教的130余名学生的家全部走到了,徒步共计4000余公里,走坏了20多双球鞋。

  “就是山区本地的老师,都没有这样家访过。”该校教务主任岳宗胜说。在范献龙带动下,很多老师开始了家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范献龙有很深的“感恩情结”。

  范献龙说:“我选择资教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的老师们的影响,我希望自己像老师帮助我一样,帮这些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去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采访中,范献龙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老师。

  范献龙家在荆州农村,父母都是务农的,要同时供家里3个孩子上学,经济上总是捉襟见肘。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要报名的时候,父母都要到学校去跟老师打招呼,希望能够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缓缴学费。当时,农村孩子上学还没有‘两免一补’(免学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的好政策,老师总是先帮我垫学费,甚至替我缴学费。就这样,我才读到高中。”范献龙说:“没有老师帮助,我可能早就辍学了!”

  “记得念(荆州)将台初中时,刘校长晓得我家里穷,每天来教室请我过早,一请就是三年!三年初中,我没有买过一本笔记本,没有买过一本复习资料,这些都是班主任艾云洲老师买来送给我的。我还记得我吃过的第一根冰棍就是艾老师请我吃的。在高中,也是靠老师帮助才完成学业。记得高考前一个月,外出打工的父亲突然受伤致残,家里更是雪上加霜。我的高考报名费都是班主任邓心莲老师帮我缴的。”

  曾经的苦难岁月,留给范献龙的不是苦涩,而是对恩师深深的感激。进了大学,范献龙赶上了国家助学贷款开始全面实施,他成了第一批领到贷款的学生。

  范献龙说:“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离不开社会的关心,特别是我的老师给予我的帮助。正是这些帮助,我才有今天,我一直想找机会报答国家和社会。在神农架,我有了这个机会,也找到了回报的方式。”

  范献龙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05年4月,范献龙被抽调去作资教生优秀代表巡回报告,当他提着大箱子准备上车时,一群学生将他团团围住:“范老师要调走了吗?你不能走啊!”有的学生更是“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范献龙只好拿出自己的户口本对学生说:“你们看,我的户口早就从武汉迁到神农架了,我哪里会走啊?”学生们还是不信,范献龙不得不解释好半天,并把大箱子换成小箱子,留下部分行李不带走,学生们才放心。

  在巡回演讲中,范献龙讲得最多的是山区孩子艰苦的求学历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到下谷坪乡中心学校资教的大学生肖勇说:“我就是听了范老师的巡讲报告后,才选择来这里资教的,我感到这样活着,人生特别有意义。”肖勇已考上华中师大的研究生,选择资教,顶住了非常大的压力。

  华中农大毕业生林小萍听到范献龙的资教故事时,泪水夺眶而出,她义无返顾地踏上了神农架林区新华乡中心学校的讲台。

  如今,下谷坪乡中心学校已有9名本科毕业的资教生。而整个神农架地区,就有15名资教生是听到他的巡回报告后报名前来神农架的。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