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5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 历经十五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十六日对外发布成型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称,该项研究将改变现有的课堂教育,从而真正提升教育质量。
据悉,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旨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
“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成果发布暨现场研讨会十六日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研究中心同时宣告成立。“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亦在当天首发。中国多个省市的师范院校负责人及中小学校长、教师出席研讨会。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表示,希望“新基础教育”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上海副市长沈晓明认为,此举将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在一个新的平台和层面上实现变革与发展。
叶澜认为,普通学校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二十一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核心任务。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教育时间要完成从“近代型”向“现代型”转换。
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杨小微告诉记者,“新基础教育”研究更聚焦学校的转型,包括实践和管理两个层面。具有提升价值、重心下放、结构开放以及动力内放等多个特性。他说,目前,上海的闵行区已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学校推行了“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模式,江苏常州所有中小学均已采用该模式,效果良好。(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